感谢“笑志狂谈”提供的字幕片源,下面是压制的一些说明。
字幕版《小太阳》是我自制详解字幕版经典电影系列的第22部作品,作品内容比较简单,影片涉及反物质这一方面的前沿理论研究。
《小太阳》算是新中国第一部直接表现航空科学幻想的影片,据说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此印象深刻。这次是因为做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字幕版后,觉得反正也有较好的胶片扫描版资源,就把《小太阳》的字幕也做了。
这次字幕制作所用的视频来自1905电影网的网页端,根据画面质量判断,应该是用胶片扫描的,没有经过数字修复。判断依据是:画质质量比网上流传的CCTV早期播放录制的版本好很多,色彩比较鲜艳,细节比较丰富,不过也存在类似过曝的问题,有少许处划痕、脏块。客观地说,这个片源属于目前全网最佳的版本。
如有兴趣,欢迎关注本人的账号进行观看和交流,本人的多个平台账号采用不同名称,这里进行汇总:
微博:@旌旗红。微博上会比较频繁地更新。
微信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公众号会及时更新。
AcFun弹幕视频网:“辣椒夹馒头”,如果审核能通过,一般与微博同步。
B站弹幕视频网:“辣椒夹馒头”(已经封禁,不再更新,曾经投稿的11部字幕视频还在,可以去看。但请勿给本人B站私信,因为被封账号无法回复信息)
《小太阳》是由王敏生执导的科教片,由许多小朋友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一群热爱科学的小朋友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自主研究卫星的故事。
字幕版《小太阳》是我自制详解字幕版经典电影系列的第22部作品,作品内容比较简单,影片涉及反物质这一方面的前沿理论研究。
《小太阳》算是新中国第一部直接表现航空科学幻想的影片,据说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对此印象深刻。这次是因为做了《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字幕版后,觉得反正也有较好的胶片扫描版资源,就把《小太阳》的字幕也做了。
这次字幕制作所用的视频来自1905电影网的网页端,根据画面质量判断,应该是用胶片扫描的,没有经过数字修复。判断依据是:画质质量比网上流传的CCTV早期播放录制的版本好很多,色彩比较鲜艳,细节比较丰富,不过也存在类似过曝的问题,有少许处划痕、脏块。客观地说,这个片源属于目前全网最佳的版本。
如有兴趣,欢迎关注本人的账号进行观看和交流,本人的多个平台账号采用不同名称,这里进行汇总:
微博:@旌旗红。微博上会比较频繁地更新。
微信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公众号会及时更新。
AcFun弹幕视频网:“辣椒夹馒头”,如果审核能通过,一般与微博同步。
B站弹幕视频网:“辣椒夹馒头”(已经封禁,不再更新,曾经投稿的11部字幕视频还在,可以去看。但请勿给本人B站私信,因为被封账号无法回复信息)
《小太阳》是由王敏生执导的科教片,由许多小朋友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一群热爱科学的小朋友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自主研究卫星的故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制作上是相当具有水准的,以当时来看。就是刚开始小朋友之间的对话,节奏慢的让人尴尬。
在大跃进生产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的确很政治正确,对白有些傻。小孩子完成奇思妙想人造太阳
一看就是@本南丹蒂 最爱的又单纯又左翼又萌又cult且不见天日的社会主义第五元素
一提到中国(大陆)早期科幻片,书上网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珊瑚岛的死光》,以至于后来人们默认该片视为我国最早的科幻片。然而,这部63年的影片不知道要比17年后的《珊瑚岛上的死光》高到哪里去了!这一年,圆谷制作株式会社才刚刚单飞成立
号称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本质上是科教片。讲小朋友做梦来到未来亲自造出人造小太阳送上地球轨道。没有什么角色塑造和情节波折,但特摄水平很不错不输円谷,内景也颇为精致
儿童的视角,很容易模糊“科学”“科技”“科幻”之间的差别,背后隐藏的是“进步”与“跃进”的差别。一个新的启蒙事业生发,需要很多看似“边缘”的视角,来提供更坚实的叙事合法性。1960年沙符朗诺娃的《人造小太阳》中译本出版,似乎冷战前期对“太阳”有一种执着啊。
经历了最困难的低谷,急需科学和光明未来鼓舞信心,无论是对飞天车的憧憬还是对科学家的正面塑造。不过给红领巾看的科教片,居然用了轨道力学和原子结构那么深的指示,好难哟。
可怜我21世纪的人看不懂60年代的科教片……评论有人说“儿时想造小太阳的小朋友,说不定现在就真的在搞小太阳(可控核聚变)”,真的有点感慨。那个时候感想、能想,对于孩子来说太宝贵了!
有意思就行了,要求那么多干嘛,起码能看到那时候不是只有wenge
彩色,科幻,儿童。本质上是成人片的“儿童片”,道具和灯光很讲究,想象力也算不错。 @十七年电影论坛
翻上海地方志,电影志里记载上海1918年就开始拍科教片,《小太阳》编导王敏生1958年还制作过前传《人造卫星上天了》以苏联卫星为例详解人造卫星构造和原理,距1957年世界暨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不过一年时间:http://t.cn/RAbIbUN
1963年
儿童科幻片在那个年代已属不易。小太阳的想法,也就是现在我们谈论的戴森球的雏形,并非无稽之谈。对恒星能源的利用率越高,也就体现出越高的文明程度。(带有色眼镜和狭隘世界观也是反映素质的差异)
建国后第一部科幻电影,呼应当时“人定胜天”的政治号召。空中汽车,机器人,可控核聚变,反物质,概念上就很硬。毕克解说,音色洪亮。刘慈欣坦言其小说《中国太阳》有受此片影响。
好像看过一点,印象中没什么,现在想想真是碉堡了
这明明是科教片。小太阳是用反物质驱动的。
57年前国产科幻电影,竟成功预言共享汽车、人工智能和反物质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V411C7zb包含了可控核聚变等超前的科学寓言,相当硬核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t4y1U76j
见识了,60年代的儿童科幻 / 开头的北国雪与旁白,梦回千禧年的光盘教材 / 对于未来都市的设想挺有意思 / “科学家”和“小朋友”仿佛是独立的物种 / 那时候就有延时摄影了吗 / 想想三年后本片会遭到怎样的鞭笞就觉得魔幻。
我TM万万没想到,咱中国1963年就有这电影!!!!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彩色。毕克,负责旁白,还饰演科学家。1960年代,就希望和机器人对话,60多年后,对话还是双方的自说自话——真的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