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从万湖会议,以商讨着欧洲新秩序,加上帝国版图,渐渐深入的讨论,屠戮犹太人,针对,混血犹太人,从二分之一德意志犹太混血,到四分之一混血,最后还是为了维护,除掉那么大批次犹太人的德国人精神健康,全然不顾,正义人伦,民族果然有壁垒,也永不可能平等,不过伴随着,东进苏联的败北,惨重的上演了,悲剧的柏林沦陷,战争的代价,两百万柏林女人沦为战利品,而后十年德国经济复苏,牺牲了十多年的生育工具,多么惨痛,日本人可能不会拍出来,也只有德国在反思。场面调度上,很平静的叙事,少有《十二怒汉》等,漂亮的叙事语言。
德国人从多方面考虑处理犹太人问题的会议。会议的讨论十分细致,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财产问题、交通运输、法律、外交、辖区管理等角度,分别探讨运送前、运送中、运送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与对策,甚至对英美苏瑞等国存在的犹太人处理有了未来的预案,不过片中也多次反映一些处理的可行性不高。除此之外,更多地呈现了由此引发的官僚之间职权争夺、互相甩锅的现象。话说那个Stuckart博士多次和别人硬刚,坚持落实法律规定,在血统认定上强硬,我还以为他是个地下辛德勒,直到他后期来了个Zwangssterilisaionen,赶紧查了一下他的生平和他所谓的法律,也是绝了。另外,最后通过高度的分工与流程来保障德国军队的心理健康还真是严谨。这电影算是长见识了。
人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你如何死去并不重要,如何不浪费运力、财力、时间、空间,如何有效率、有秩序地死去,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看的过程中不断想到当下,那个把数字变成0的决策,背后又是如何的苦难。
更像一部会议记录,如果改成黑白色彩就更像了。。。 突然发现雅各布演的四处,怪不得看的时候好眼熟(尖叫!)
去年年初的《波斯语课》,今年德语电影就是这部了,强推的好电影!剧本台词和表演都很优秀!
特别时刻总愿意看一些历史片,就好像能从中得到什么力量一样。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没有炫技的镜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桥段,只是一个会议的记录和叙述,已经让人毛骨悚然、垂头沉思。
一群衣冠楚楚的战争贩子,在万湖边上的城堡里,喝着咖啡,吃着西餐,讨论着如何杀人的问题……
影片中的艾希曼给人一种惊悚感,生动展示何谓“平庸之恶”。他也是本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
万湖会议中的艾希曼真的是“尽职尽责”,非常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真就是“恶的庸常化”。
对白驱动型影片。英国制海权在手,苏联挡道西伯利亚,“特别处理”方案名正言顺登台唱戏。1942年“工作”推进,军方与政府代表齐聚,明里暗里争权、逢迎、趋利避害,十足官僚。核心议题明明极不寻常,衣冠楚楚与会各方却只管常态似的正经对答、协调互通,所有棘手问题都拿出了有力“措施”,使得“最终解决计划”圆满达成。(不过几十年前罢了,有什么制度、准则、安排或理想能亘古不变,这世界难保不会有更奇怪的时候。
宏观叙事抹杀个体价值的绝佳案例。相比于热评里提到的艾希曼,个人认为施图卡特这个角色更不错,独立人格、理性思辨与立场坚定的品质他都有,但信仰让他从拉斐尔变成撒旦的助手。 挺应景的,而且我好喜欢德国人拍电影的风格,明明只讲一个会议,越看越吸引人。
这不过是一次会议,能拍得令心动魄实在不容易。还有不少这样的会议,以后也值得拍一拍。
分享到朋友圈
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从万湖会议,以商讨着欧洲新秩序,加上帝国版图,渐渐深入的讨论,屠戮犹太人,针对,混血犹太人,从二分之一德意志犹太混血,到四分之一混血,最后还是为了维护,除掉那么大批次犹太人的德国人精神健康,全然不顾,正义人伦,民族果然有壁垒,也永不可能平等,不过伴随着,东进苏联的败北,惨重的上演了,悲剧的柏林沦陷,战争的代价,两百万柏林女人沦为战利品,而后十年德国经济复苏,牺牲了十多年的生育工具,多么惨痛,日本人可能不会拍出来,也只有德国在反思。场面调度上,很平静的叙事,少有《十二怒汉》等,漂亮的叙事语言。
德国人从多方面考虑处理犹太人问题的会议。会议的讨论十分细致,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财产问题、交通运输、法律、外交、辖区管理等角度,分别探讨运送前、运送中、运送后可能带来的问题与对策,甚至对英美苏瑞等国存在的犹太人处理有了未来的预案,不过片中也多次反映一些处理的可行性不高。除此之外,更多地呈现了由此引发的官僚之间职权争夺、互相甩锅的现象。话说那个Stuckart博士多次和别人硬刚,坚持落实法律规定,在血统认定上强硬,我还以为他是个地下辛德勒,直到他后期来了个Zwangssterilisaionen,赶紧查了一下他的生平和他所谓的法律,也是绝了。另外,最后通过高度的分工与流程来保障德国军队的心理健康还真是严谨。这电影算是长见识了。
人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你如何死去并不重要,如何不浪费运力、财力、时间、空间,如何有效率、有秩序地死去,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看的过程中不断想到当下,那个把数字变成0的决策,背后又是如何的苦难。
更像一部会议记录,如果改成黑白色彩就更像了。。。 突然发现雅各布演的四处,怪不得看的时候好眼熟(尖叫!)
去年年初的《波斯语课》,今年德语电影就是这部了,强推的好电影!剧本台词和表演都很优秀!
特别时刻总愿意看一些历史片,就好像能从中得到什么力量一样。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没有炫技的镜头,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桥段,只是一个会议的记录和叙述,已经让人毛骨悚然、垂头沉思。
一群衣冠楚楚的战争贩子,在万湖边上的城堡里,喝着咖啡,吃着西餐,讨论着如何杀人的问题……
影片中的艾希曼给人一种惊悚感,生动展示何谓“平庸之恶”。他也是本片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
万湖会议中的艾希曼真的是“尽职尽责”,非常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真就是“恶的庸常化”。
对白驱动型影片。英国制海权在手,苏联挡道西伯利亚,“特别处理”方案名正言顺登台唱戏。1942年“工作”推进,军方与政府代表齐聚,明里暗里争权、逢迎、趋利避害,十足官僚。核心议题明明极不寻常,衣冠楚楚与会各方却只管常态似的正经对答、协调互通,所有棘手问题都拿出了有力“措施”,使得“最终解决计划”圆满达成。(不过几十年前罢了,有什么制度、准则、安排或理想能亘古不变,这世界难保不会有更奇怪的时候。
宏观叙事抹杀个体价值的绝佳案例。相比于热评里提到的艾希曼,个人认为施图卡特这个角色更不错,独立人格、理性思辨与立场坚定的品质他都有,但信仰让他从拉斐尔变成撒旦的助手。 挺应景的,而且我好喜欢德国人拍电影的风格,明明只讲一个会议,越看越吸引人。
这不过是一次会议,能拍得令心动魄实在不容易。还有不少这样的会议,以后也值得拍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