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镜王老师在线教你写台词!最喜欢打视频电话的段落 大雨的戏是赶上了临时想,抢着拍的…
从城市返回草原,再从草原奔向城市,却发现此时此刻哪一方都与自己向往的生活无法兼容,也可以说对两者都抱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片隐遁的城市在末尾突然出现,诱惑着男人那野马脱缰般的欲望,象征着压抑的释放,即使现实生活的道德枷锁依然无法解开。 满载军队的列车、草原上的人工洞穴、夜空翱翔的不是雄鹰而是直升机、以普通话在KTV歌唱呼伦贝尔、通过视频技术完成夫妻之间羞赧的告白,城市的种子早已在故土扎根,他们既无法回到儿时父辈的草原,也同样无法与其诀别。 影片看似充满着具有教唆意味的符号,他们的人生哲学时刻充斥着男人的生活将他裹挟包围试图将他拉远,他是驰骋草原的男人,也是草原的后代,草原的丈夫,这是祝福还是诅咒,作者的态度却是模糊的。 用宽窄画幅来展现草原的传统手法被反向使用,于青青海洋里窒息的雄心豪情。
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总想开着车往外跑,然而到了城市却又挂念着《白云之下》的蒙古包。何以为家?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家面对理想与现实分裂时矛盾而又苦闷的心理。从《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离婚二十多年的男人还一心想着与前妻复合的故事。但从导演献给已故妻子的角度来看,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又足以令观者动容流泪。这是一个无法走出「中原正统论」阴影的游子,导演借这个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表达着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碰壁和不如意。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根在边陲地区的孤独个体如何政治正确地书写自己辽阔壮丽的民族史,为此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蒙族男子便可成为所有华夏儿女的缩影。王瑞这封写给已故前任的情书不仅收件人精准详细,且每一位读懂这部民族血泪史的《邮差》也都会愿意把它主动而积极的传递下去。
几乎全程蒙语,故事跟片中草原一样平,一对夫妇一个要去大城市,一个要留在草原,这样的矛盾关系来反映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大量空镜和生活琐事,让故事如此简单的电影片长来到了110分钟,实在太长太平淡了。话说回来,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倒是非常到位。电影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结尾妻子再度怀孕,丈夫走向远方,意在表明:无论哪种文明,都需要一个更适合孕育生命的环境才能发展下去。PS,导演王瑞是北电老师,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他学生
一处夜晚的纠缠,一处声音的转场,一处眼神的躲闪,很棒
#桃桃观影团8月6号#内蒙古真是太美了,风景如画,影片里也有不少体现我们熟悉的牧人生活,比如“套马的汉子。”男女主两位真是默契十足,特别有化学反应,不管是恩爱还是吵架。主题体现的不错,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最喜欢视频聊天那段,距离才让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说出了实话
【2019年11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特别展映 导演系85班毕业生电影新作展暨导演系艺术讲座」-标准放映厅】 还是逃脱不掉第五代的影响,剧本内核与80年代如出一辙。影像内容完全大于叙事效率,情绪不够配乐硬给;涂们的那场戏给剧情起了什么推动作用? 直升机、军队、Gucci、WIFI、视频聊天与整个影片调性格格不入。影片中的人走向了新世界,王瑞老师却被扎根已久的惯性思维所束缚。 (根本没看到成熟的导演思维,导演系、摄影系两大系主任联手并没有感到所谓的风采) (片尾字幕加一星)
14年前的本子拍出来真和出土文物一样,探讨的问题老掉牙,闪来闪开,我吹吹这上面的土。
白云之下,将予尔几何,又将送尔何往…… 都市与乡野的摆荡,归途与远航的召唤,张望远方的丈夫与不愿出走的妻子。当“好山好水好寂寞”的草原再也留不住牧人,城市的轴轮终也将碾过这片田园牧歌。 点赞涂门老师的角色,归去与出走间的对话,或许争渡一生,最终也将同登彼岸…… ️ 质感很赞的文艺片,把XP桌面的四季拍得很出圈,逆光下的白云苍狗,田园去留的心迹曲折……
画面很美,讲的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映后主创见面会,观众提问我笑死,不知道是我没看懂还是他们没看懂
非常动人。影史上视频通话用得最好的一次。
风景壮阔
凭着情怀撑着一口气的电影,片尾献给亡妻的字幕还是很让人感叹的。景色很美,大量全景展现,但男主的往外走缺乏支撑,变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包括时长,90分钟以内更佳。调色值得商榷,目前的调调感觉装饰过多。系主任王瑞等了14年才拍摄的本子。
没必要吧,虽然是导演系85班,也没必要再拍成第五代前期的迷惘还有土到掉渣和第六代前期的自我窥视和外界隔膜?实在太无趣啊十四年前的本子,还是我缺少草原插队经验所以没有视角带入?//标放
过于“慢”的剪辑运镜与过于“快”的情节发展、“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导演语)与被奇观化的草原元素(美景、呼麦、套马杆几乎与叙事脱节)、刻意营造出的文化冲突(女主角无来由的抵抗和无师自通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都是矛盾的。拍摄思维比N年前的《黑骏马》还要陈旧,不过当我了解到这是个十多年前的项目时便释然了……
三星半,其实片子不错,亮点不少,表演OK,主题也蛮有解读空间。只不过有些场景似乎太长了,在好几个可以结束的地方看得我发急,如果整体减少二三十分钟会更好。内容让我想到冬牧场,还原成影像太久容易审美疲劳,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映后交流的时候明白,原来是故事放了太多年,情感和情绪多了一些。总之,还挺纯粹。
第8届导演奖191107放映 片用了很多的大全景 展现风景 三个演员 导演 编剧 摄影 制片 后期录音 演员指导都来了现场一起交流。导演:此片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妻子,两个目标 1. 14年要干的事 我干了。2. 18年之前拍过的戏 自己是老师不仅能说 自己还能拍
讲了一个和“月亮与六便士”雷同的故事,身在草原,心在远方,但除了风景优美之外,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有人向往草原,有人向往城市,到不了的都是远方,自己脚下的土地也长满了他人的向往,生活,着实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3.5,没想到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最真实的讨论婚姻和爱情的关系。摄影极好,风景美绝,演员演的也很自然,蒙语和地域带有极强的异域色彩,视频通话段落看到了爱情,一次又一次远走的丈夫又看透了婚姻。
城市化进程中的切肤之痛
分享到朋友圈
墨镜王老师在线教你写台词!最喜欢打视频电话的段落 大雨的戏是赶上了临时想,抢着拍的…
从城市返回草原,再从草原奔向城市,却发现此时此刻哪一方都与自己向往的生活无法兼容,也可以说对两者都抱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片隐遁的城市在末尾突然出现,诱惑着男人那野马脱缰般的欲望,象征着压抑的释放,即使现实生活的道德枷锁依然无法解开。 满载军队的列车、草原上的人工洞穴、夜空翱翔的不是雄鹰而是直升机、以普通话在KTV歌唱呼伦贝尔、通过视频技术完成夫妻之间羞赧的告白,城市的种子早已在故土扎根,他们既无法回到儿时父辈的草原,也同样无法与其诀别。 影片看似充满着具有教唆意味的符号,他们的人生哲学时刻充斥着男人的生活将他裹挟包围试图将他拉远,他是驰骋草原的男人,也是草原的后代,草原的丈夫,这是祝福还是诅咒,作者的态度却是模糊的。 用宽窄画幅来展现草原的传统手法被反向使用,于青青海洋里窒息的雄心豪情。
住在大草原上的牧民总想开着车往外跑,然而到了城市却又挂念着《白云之下》的蒙古包。何以为家?这是现代人的自我认知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家面对理想与现实分裂时矛盾而又苦闷的心理。从《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离婚二十多年的男人还一心想着与前妻复合的故事。但从导演献给已故妻子的角度来看,这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又足以令观者动容流泪。这是一个无法走出「中原正统论」阴影的游子,导演借这个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表达着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碰壁和不如意。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扎根在边陲地区的孤独个体如何政治正确地书写自己辽阔壮丽的民族史,为此那个永远在路上的蒙族男子便可成为所有华夏儿女的缩影。王瑞这封写给已故前任的情书不仅收件人精准详细,且每一位读懂这部民族血泪史的《邮差》也都会愿意把它主动而积极的传递下去。
几乎全程蒙语,故事跟片中草原一样平,一对夫妇一个要去大城市,一个要留在草原,这样的矛盾关系来反映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大量空镜和生活琐事,让故事如此简单的电影片长来到了110分钟,实在太长太平淡了。话说回来,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描写倒是非常到位。电影一个观点印象深刻,结尾妻子再度怀孕,丈夫走向远方,意在表明:无论哪种文明,都需要一个更适合孕育生命的环境才能发展下去。PS,导演王瑞是北电老师,很多第六代导演都是他学生
一处夜晚的纠缠,一处声音的转场,一处眼神的躲闪,很棒
#桃桃观影团8月6号#内蒙古真是太美了,风景如画,影片里也有不少体现我们熟悉的牧人生活,比如“套马的汉子。”男女主两位真是默契十足,特别有化学反应,不管是恩爱还是吵架。主题体现的不错,虽然个别桥段有点长。最喜欢视频聊天那段,距离才让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说出了实话
【2019年11月7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特别展映 导演系85班毕业生电影新作展暨导演系艺术讲座」-标准放映厅】 还是逃脱不掉第五代的影响,剧本内核与80年代如出一辙。影像内容完全大于叙事效率,情绪不够配乐硬给;涂们的那场戏给剧情起了什么推动作用? 直升机、军队、Gucci、WIFI、视频聊天与整个影片调性格格不入。影片中的人走向了新世界,王瑞老师却被扎根已久的惯性思维所束缚。 (根本没看到成熟的导演思维,导演系、摄影系两大系主任联手并没有感到所谓的风采) (片尾字幕加一星)
14年前的本子拍出来真和出土文物一样,探讨的问题老掉牙,闪来闪开,我吹吹这上面的土。
白云之下,将予尔几何,又将送尔何往…… 都市与乡野的摆荡,归途与远航的召唤,张望远方的丈夫与不愿出走的妻子。当“好山好水好寂寞”的草原再也留不住牧人,城市的轴轮终也将碾过这片田园牧歌。 点赞涂门老师的角色,归去与出走间的对话,或许争渡一生,最终也将同登彼岸…… ️ 质感很赞的文艺片,把XP桌面的四季拍得很出圈,逆光下的白云苍狗,田园去留的心迹曲折……
画面很美,讲的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映后主创见面会,观众提问我笑死,不知道是我没看懂还是他们没看懂
非常动人。影史上视频通话用得最好的一次。
风景壮阔
凭着情怀撑着一口气的电影,片尾献给亡妻的字幕还是很让人感叹的。景色很美,大量全景展现,但男主的往外走缺乏支撑,变成一个纯粹的符号,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包括时长,90分钟以内更佳。调色值得商榷,目前的调调感觉装饰过多。系主任王瑞等了14年才拍摄的本子。
没必要吧,虽然是导演系85班,也没必要再拍成第五代前期的迷惘还有土到掉渣和第六代前期的自我窥视和外界隔膜?实在太无趣啊十四年前的本子,还是我缺少草原插队经验所以没有视角带入?//标放
过于“慢”的剪辑运镜与过于“快”的情节发展、“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导演语)与被奇观化的草原元素(美景、呼麦、套马杆几乎与叙事脱节)、刻意营造出的文化冲突(女主角无来由的抵抗和无师自通的智能手机使用技术)都是矛盾的。拍摄思维比N年前的《黑骏马》还要陈旧,不过当我了解到这是个十多年前的项目时便释然了……
三星半,其实片子不错,亮点不少,表演OK,主题也蛮有解读空间。只不过有些场景似乎太长了,在好几个可以结束的地方看得我发急,如果整体减少二三十分钟会更好。内容让我想到冬牧场,还原成影像太久容易审美疲劳,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好。映后交流的时候明白,原来是故事放了太多年,情感和情绪多了一些。总之,还挺纯粹。
第8届导演奖191107放映 片用了很多的大全景 展现风景 三个演员 导演 编剧 摄影 制片 后期录音 演员指导都来了现场一起交流。导演:此片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妻子,两个目标 1. 14年要干的事 我干了。2. 18年之前拍过的戏 自己是老师不仅能说 自己还能拍
讲了一个和“月亮与六便士”雷同的故事,身在草原,心在远方,但除了风景优美之外,故事讲的真不咋地。有人向往草原,有人向往城市,到不了的都是远方,自己脚下的土地也长满了他人的向往,生活,着实像极了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3.5,没想到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最真实的讨论婚姻和爱情的关系。摄影极好,风景美绝,演员演的也很自然,蒙语和地域带有极强的异域色彩,视频通话段落看到了爱情,一次又一次远走的丈夫又看透了婚姻。
城市化进程中的切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