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纪录片会让人联想到两点:扶贫攻坚战和搬迁。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闭塞的村落,即便投入再多资本,也很难使村民境况有所改观。但从主人公搬迁进入城市后的窘境,我们也可以思考搬到城市就意味着脱贫成功了吗?4万元的装修费,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意味着很多很多,而我们的主人公也是通过借钱才补上了这个窟窿。进入城市,他能干什么?整整失业半年,才在政府安排下做了环卫工人,那是不是可以想象还有很多村民其实并没有找到工作?记得一个同学说过,扶贫一旦不能深入了解农民想要什么,很容易理所当然的用一种“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前现代”的价值标准。总之,这个纪录片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扶贫搬迁的点滴。纪录片不一定有续集,但希望那些迁入城市的村民的生活还有续集。
一部纪录片竟然做的让我想看它的续集,而且还是一部扶贫题材的纪录片,着实不易。 影片在客观记录的同时,也让观众明显体会到了镜头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正是因此,我对片中不管是贫困户还是干部们此后的故事也都产生了关注。 「这一年」不仅记录下了大时代中值得更多人了解的大事件,更让我在看到“事”的同时,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
焦波老师风格
不是富丽堂皇纸醉金迷的北上广,即使是宣传,这样的纪录片也更能是广大的中国视角。“在这股力量下,一个个家庭在兴奋、喜悦、迟疑、惶恐中踏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既是时代召唤,难免身不由己,过活得尚且不知尚且“无奈”尚且“无能”,都是政策推进,这倒也是自上而下的好处了。多年以后回顾,都是时代车轮在推着大伙前进,自觉幸福就好。
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关注那些缓行的人群
扶贫,搬迁。
这部片子真的拍得现实,但是看的过程中又带给我很多感动。
中国特色人口迁徙
电影还可以,记录了水峪贯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看到贾换荣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发愁,为啥不申请助学贷款呢?
普遍意义的贫困是物质的匮乏,而在中国这部片土地上思想上匮乏的地区才更是绝大多数;希望所有的脱贫攻坚不是领导者的一厢情愿,不是用消除差异将贫困者从一个深渊推向另一个深渊;另外闲扯一句,既然村里那么穷了就不要用纸杯了,墙上贴还那么多标语招贴,还有电视机 ,还有电子的LED灯……!这个片子不禁让我联想到前阶段山东强行拆村的事件…
真实又残忍,看着颤颤巍巍端着饭碗的奶奶,老房被拆时噙满眼泪的夫人,真实记录了扶贫脱贫的过程,但依旧任重道远。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死于贫穷的想法。
在我看来,好的纪录片,就是我看到它之前,对它所讲述的事情好奇却不了解,在看过之后,让我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认识。 在往上一层,便是在“看到”的基础上,给我带来延伸的思考。 而最好的状态,就即便观看前我对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缺乏兴趣且不甚了解,看过后都会转变成认为这件事值得每个人去了解,这部影片值得更多人看到。 「这一年」就是做到了以上三层的一部纪录片,不要因为它讲述“脱贫攻坚”就望而却步,这是一部能让你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家都有新的理解的影片。
工整,走心。
整个片子叙事很完整,镜头克制,收音良好,但有些过于工整。拍摄团队用心了[抱拳]
主旋律纪录片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明白了农民们为什么住脏兮兮的窑洞也不想搬到城里。城里什么都要花钱而且工作不好找啊。
真实且感人,有一种希望带来的力量让人感动。希望有人可以因此而鼓舞
得益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口号,可以在今年这个特殊关口看见一部扶贫的纪录片。尽管它显得过于官方了,但题材本身附有的价值和力量是无与比拟的。
审片的时候发现提名了金鸡奖,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扶贫电影,竟然一看看到最后,画面带着山西粗粝的黄土风沙质感,农村老窑洞被夷为平地的时候,心头不是滋味,没回过老家,却明白这种深切的家园感。
扶贫基层干部挺辛苦的,这个乡长很好的,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期待第二部。
脱贫这个词,无数次出现在课本、新闻里,我背诵那些词条和知识点,却无法从中真切感受到,“贫”。耗时两年影像纪录片《这一年》带我走进那些我熟知却陌生的生活。岢岚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它是中国无数“贫”的缩影,搬迁中,老贾对故土的眷恋、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忧虑、这一切都成为绕不开的线,缠绕着他们。最朴素的生活片段才最有魅力,无需多少台词,土话交流带出来的情感,最真挚。很打动我的一点是,那个老人吃饭时颤着手,但坚持端着碗,不放下。
分享到朋友圈
这个纪录片会让人联想到两点:扶贫攻坚战和搬迁。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闭塞的村落,即便投入再多资本,也很难使村民境况有所改观。但从主人公搬迁进入城市后的窘境,我们也可以思考搬到城市就意味着脱贫成功了吗?4万元的装修费,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意味着很多很多,而我们的主人公也是通过借钱才补上了这个窟窿。进入城市,他能干什么?整整失业半年,才在政府安排下做了环卫工人,那是不是可以想象还有很多村民其实并没有找到工作?记得一个同学说过,扶贫一旦不能深入了解农民想要什么,很容易理所当然的用一种“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前现代”的价值标准。总之,这个纪录片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扶贫搬迁的点滴。纪录片不一定有续集,但希望那些迁入城市的村民的生活还有续集。
一部纪录片竟然做的让我想看它的续集,而且还是一部扶贫题材的纪录片,着实不易。 影片在客观记录的同时,也让观众明显体会到了镜头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正是因此,我对片中不管是贫困户还是干部们此后的故事也都产生了关注。 「这一年」不仅记录下了大时代中值得更多人了解的大事件,更让我在看到“事”的同时,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
焦波老师风格
不是富丽堂皇纸醉金迷的北上广,即使是宣传,这样的纪录片也更能是广大的中国视角。“在这股力量下,一个个家庭在兴奋、喜悦、迟疑、惶恐中踏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既是时代召唤,难免身不由己,过活得尚且不知尚且“无奈”尚且“无能”,都是政策推进,这倒也是自上而下的好处了。多年以后回顾,都是时代车轮在推着大伙前进,自觉幸福就好。
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关注那些缓行的人群
扶贫,搬迁。
这部片子真的拍得现实,但是看的过程中又带给我很多感动。
中国特色人口迁徙
电影还可以,记录了水峪贯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看到贾换荣为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发愁,为啥不申请助学贷款呢?
普遍意义的贫困是物质的匮乏,而在中国这部片土地上思想上匮乏的地区才更是绝大多数;希望所有的脱贫攻坚不是领导者的一厢情愿,不是用消除差异将贫困者从一个深渊推向另一个深渊;另外闲扯一句,既然村里那么穷了就不要用纸杯了,墙上贴还那么多标语招贴,还有电视机 ,还有电子的LED灯……!这个片子不禁让我联想到前阶段山东强行拆村的事件…
真实又残忍,看着颤颤巍巍端着饭碗的奶奶,老房被拆时噙满眼泪的夫人,真实记录了扶贫脱贫的过程,但依旧任重道远。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死于贫穷的想法。
在我看来,好的纪录片,就是我看到它之前,对它所讲述的事情好奇却不了解,在看过之后,让我获得了远超以往的认识。 在往上一层,便是在“看到”的基础上,给我带来延伸的思考。 而最好的状态,就即便观看前我对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缺乏兴趣且不甚了解,看过后都会转变成认为这件事值得每个人去了解,这部影片值得更多人看到。 「这一年」就是做到了以上三层的一部纪录片,不要因为它讲述“脱贫攻坚”就望而却步,这是一部能让你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国家都有新的理解的影片。
工整,走心。
整个片子叙事很完整,镜头克制,收音良好,但有些过于工整。拍摄团队用心了[抱拳]
主旋律纪录片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明白了农民们为什么住脏兮兮的窑洞也不想搬到城里。城里什么都要花钱而且工作不好找啊。
真实且感人,有一种希望带来的力量让人感动。希望有人可以因此而鼓舞
得益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口号,可以在今年这个特殊关口看见一部扶贫的纪录片。尽管它显得过于官方了,但题材本身附有的价值和力量是无与比拟的。
审片的时候发现提名了金鸡奖,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扶贫电影,竟然一看看到最后,画面带着山西粗粝的黄土风沙质感,农村老窑洞被夷为平地的时候,心头不是滋味,没回过老家,却明白这种深切的家园感。
扶贫基层干部挺辛苦的,这个乡长很好的,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期待第二部。
脱贫这个词,无数次出现在课本、新闻里,我背诵那些词条和知识点,却无法从中真切感受到,“贫”。耗时两年影像纪录片《这一年》带我走进那些我熟知却陌生的生活。岢岚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它是中国无数“贫”的缩影,搬迁中,老贾对故土的眷恋、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忧虑、这一切都成为绕不开的线,缠绕着他们。最朴素的生活片段才最有魅力,无需多少台词,土话交流带出来的情感,最真挚。很打动我的一点是,那个老人吃饭时颤着手,但坚持端着碗,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