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法国剧情7.4《印度之歌》高清1080p


更新时间:2023-03-23 类别: 剧情 爱情 评论 下载
显示摘要
影片由一个印度乡间的黎明之景缓缓展开,屏幕之后的画外音女声开始漫不经心却又温柔地讲述故事。故事围绕安妮—玛丽•史崔特(德菲因•塞里格 Delphine Seyrig 饰)和她身旁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迈克尔•理查森,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经常骚扰使馆的花园,她的几个孩子卖的卖,死的死;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状态,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射击。最后他被撤了职。而后安娜同友人到一个岛上去旅游,他也追踪而至,安娜终于也在自己纷乱的感情中不堪重负,投海自尽。 本片由74个镜头和500多句画外音构成。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导演杜拉斯坚持所有声音必须是旁白的传统。由此拍出这部“声画分离”之作。……
印度之歌的海报 印度之歌

印度之歌

评分:7.4 / 地区:法国/ 片长:120分钟 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 / 热度:5055℃
类型:剧情/爱情/ 语言:法语 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
主演:德菲因·塞里格/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加里瑞/克洛德·曼/弗农·多布切夫/狄迪尔·弗拉蒙/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兹·勒布伦/伯努瓦·雅克
状态:高清1080p更新:2023-03-22
影片别名:
影片由一个印度乡间的黎明之景缓缓展开,屏幕之后的画外音女声开始漫不经心却又温柔地讲述故事。故事围绕安妮—玛丽•史崔特(德菲因•塞里格 Delphine Seyrig 饰)和她身旁的三个角色展开——她的情人迈克尔•理查森,着迷于她的副领事,以及一个生命轨迹与她平行的女乞丐。这个女乞丐从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尾随安娜而来,经常骚扰使馆的花园,她的几个孩子卖的卖,死的死;副领事公开自己对她的迷恋受挫后陷入癫狂状态,向麻风病人,狗,甚至自己射击。最后他被撤了职。而后安娜同友人到一个岛上去旅游,他也追踪而至,安娜终于也在自己纷乱的感情中不堪重负,投海自尽。 本片由74个镜头和500多句画外音构成。画面上的人物并不开口说话,导演杜拉斯坚持所有声音必须是旁白的传统。由此拍出这部“声画分离”之作。

杜拉斯对音画分离的执着,就像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里对彩色画面的运用,他们镜头下的角色在时间的流沙里衰败,女性渴望通过性爱从男性身上汲取生命力,却发现后者已是阳痿(非literal意义上)而无能的,当两者都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只好将颜色投射到周边世界获得一丝生存的意义。这在印度之歌里被更加扩大了,以致于声音、香味等等,都附上了这一层含义。不过安东尼奥尼是一个彻底的电影艺术家,他的原点是电影,杜拉斯的原点却还是文字,那么印度之歌是背弃了电影艺术的本质,还是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影像批评?

印度之歌剧照

杜拉斯说:“对我而言,电影的成功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这场屠杀如桥梁一般,将我们引向阅读本身。”《印度之歌》就是她极致的私人写作,可以看到她的经历她的作品,从中尝试着拼凑出脉络,但是就像角色不在镜头前亲自开口讲述一般,她也拒绝被解读。

印度之歌剧照

通过朗读以及似有若无的表演,杜拉斯把文本转化成影像;同时,没有对白的影像伴随着缓慢移动的镜头也被编制成另一种文本。如果说去年在马里安巴里,阿伦雷乃模糊了虚构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杜拉斯在印度之歌里则将文学电影推到了某种极限:无需表演和叙事,影像也不再表现运动,而是被画外之音统治,变成流淌的意识。

印度之歌剧照

阿伦雷乃和左岸的影子,电影静滞结合声画分离各自成“章”,女乞丐伪民俗的传说以及印度之歌穿插做成了诗电影的韵律感,旁白和主角行为则搭建了双重时空和双重现实感:战乱、麻疯病、饥荒、炎热干燥的生存现实,以及女主十七年前被抢走与丈夫分离的痛苦隐情,这些双重现实造成人物逐渐麻木虚无,逃避现实及时行乐的内心状态。是一个分析生存感伤的存在主义主题的诗电影。

印度之歌剧照

另一处空间的搭建是另一对幽魂的重现,完全被剥离于影像的声音彻底反对现实。 未曾出场的黑衣女乞在萨塔拉的海边谈论远处的故事,在不断转换的旁白中完成失爱者的共鸣;房子与森林是两个人无法融合的各自,暧昧的空间中只有将死者的孤寂,听到印度之歌的人未能俘获爱情,她的威尼斯名字无法在加尔各答被提起。 与《毁灭,她说》《恒河女子》形成了三者间的互相注释,静默的影像与梦呓的旁白与喧闹的音效之下,是埋葬于土地失落于时光的情绪。

印度之歌剧照

杜拉斯对电影破坏性太强,视电影规则打的七零八落,法式中二。跟她比起来雷乃都显得内敛传统。7.26又看了一遍,情调氛围是挺到位,地毯镜子烟雾慵懒颓废。作为观众既在偷窥也在偷听。鬼魂一样的对话声在画外飘来飘去,只有说话时才自我现身。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只知道自己听完了一首《印度之歌》。先有文字,像戏剧剧本里的对话。再去配上走来走去的人物画面。比较成功的打破了普通电影用视觉故事为创作基础的方式。也成功的塑造人与人的亲密+疏离感,沟通无需说话,只靠心灵感应。杜拉斯一辈子都在重复相似的主题故事,只是方式足够独特超前。

印度之歌剧照

看的时候总会想起洋流图…8和0的形状。印度,印度,等待六月第一场季风的到来,空气凝滞不动。浓密的云层嘎吱作响,但眼里的雨始终没有落下。

8.5/10。①如简介所写:女主在三个男人(她法国驻印度大使的丈夫、她英国情人、爱慕她的法国驻印度拉合尔副领事)间犹豫挣扎最终投海自尽,以及尾随女主来到印度的女乞丐的悲惨乞讨故事(最后饿死)。②意识流电影:不说话且表演木然甚至定格的人群/大量的镜像/大量模拟思绪的固定或缓慢运动镜头/用音乐和旁白串联起不断跳跃的画面(皆同质于《马里昂巴德》)、声画对位(声与画的异步比雷乃更狠,这既让影像更自由丰富,也导致有些信息过载,扣1分),但整体和《马》的影像力量有差距(场面调度、意识主观性的呈现等)。③慵懒而鲜艳浪漫的画面。

在小甜家看完,杜拉斯的影像诗,喜欢把historical trauma用隐身的方式重现的尝试;主配乐做的特别沉浸,能让我获得红丝绒地毯和印度香料混合气味的通感

到底是小说了的电影,还是电影了的小说?哪些喊叫到底是副领事的爱而不得还是印度女人的悲鸣?只存在旁白里的印度女人,不配被看见没有爱情只有生育。画面里的法国女人,被爱情被孤独围困致死。声音和画面完全给出两个故事,这也算一种蒙太奇?但是我不知道准确的名字是什么。这么多的固定镜头和慢移,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难免分心,原谅我不停地看手机,无意义地向下滑动。一切的在缓慢进行,缓慢地开枪杀死麻风病人,缓慢地崩溃,缓慢地吞噬殖民地的歌声和爱情。

连看两遍,一部静谧而优美的作品,同时也是十分接近人记忆的影像。电影是在法国拍的,主要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城堡。杜拉斯没有参照任何加尔各答的照片,完全凭借想象拍摄她心中的印度。女主角的人选原本是多米尼克桑达。

“要学会看着听”!要学会激动着沉思!情绪随声音渐进、后移,Duras把暴力的情绪反应转变为积极的情感体验。电影“耗尽了一切能指”,摆脱了“技法—效果”之间的物物交换,导演不断破坏着自己对故事的无所不知,直至分不清“此时此地”究竟是“何时何地”。镜头在结尾扫过印度的海岸线,像一个最简单的宣誓:电影是裂缝与涌流。

发表评论
立即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