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英国纪录片9.2《随他去吧》1080p高清
更新时间:2024-05-18 类别: 纪录片 音乐 评论 下载
太多的故事关于这四个人,更多音乐关于这团体,虽然已经解散将近40年,的确,本片如果对The Beatles没兴趣的观众观看,必定觉得无聊乏味,没有剧情和计画性的安排,唯有电影很单纯描述着The Beatles当年练团录音的实况,没有过多的主观纪录策划,但相信让The Beatles迷观看,处处都是惊喜,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是让人猜测奇妙的人与人间的化学变化。
电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The Beatles岌岌可危,录制Let It Be的时候,四个披头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鼓手Ringo Starr受不了自己老被使唤来使唤去,一度忿而离团,好不容易才被劝回来。团长John Lennon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坠入爱河,兴致勃勃搞实验音乐和反战行动,对The Beatles愈来愈没兴趣。吉他手George Harrison受够了John和Paul无视于他愈来愈慑人的创作才华,老把他当成小弟弟,也不认真处理他的歌。全团四分五裂,只剩下Paul McCartney还极力要让The Beatles走下去。
Paul McCartney认为,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在短短十年历经几世几劫的The Beatles,应该重返他们玩音乐的根源,回归单纯的「四件式乐团」编制,玩玩直来直往的摇滚乐,就像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在破酒吧里打拼的那个样子,他相信这样可以让团员重新找回音乐的热情。
在他的构想中,The Beatles的新专辑将会是一场演唱会实况录音,同时制作一集电视特别节目,记录The Beatles在录音间里排练新歌的情形,最后带到演唱会现场的大高潮。由于整个构想都标举「反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精神,他们遂把这个计画命名为"Get Back"--这也是Paul McCartney的一首新歌。
结果事情完全不是Paul McCartney想像的那样:为了迁就电视摄影的需要,他们全体搬出录音室,来到一个冷飕飕、空荡荡的摄影棚,除了Paul,每个人的脸都很臭,John Lennon尤其痛恨身旁永远有人拿镜头对着你拍。对于Paul的热情和苦心,其他几个并不领情。到了最后,没有人有心情去想演唱会的事,他们决定在自己开的「苹果公司」屋顶架起器材唱几首歌,作为纪录片的收尾,然后大家把这件事忘掉算了。
1969年1月30日,他们踏上公司屋顶,唱了四十二分钟,直到脚下的街道被驻足围观的民众挤成交通阻塞,附近的屋顶都挂满了看热闹的人,警察才来勒令他们停止,因为声量太大了。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团体最后一次的公开表演,也是后来留在Let It Be纪录片里的摇滚史经典段落。第二天,他们回到录音室,进行纪录片最后一天的拍摄,又唱了几首歌。这两天的录音,便是后来Let It Be专辑的骨架。
电影很真实纪录当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Paul和John之间的巧妙火花,看的出来当时的Paul似乎很想当一个带领The Beatles走向另一个阶段的人物,企图心控制力强,要求各团员跟着他的节奏和理念进行,却只有一个人在旁冷眼看待,那就是John Lennon,默默在角落跟小野洋子搂搂抱抱,甚至无心练团,甚至有一幕Paul和其他团员努力练唱时,John跟小野洋子既然在旁跳起华尔兹,没跟随练唱。而当Paul吟唱新歌"Get Back"时,John幽默得既然唱起”Don’t Let Me Down” ,实在太有趣的歌曲对话。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配乐乔治·哈里森 / 保罗·麦卡特尼 / 林戈·斯塔尔 / 约翰·列侬……
- 随他去吧
-
评分:9.2 / 地区:英国/ 片长:81分钟 导演:迈克尔·林赛-霍格 / 热度:4598℃
随他去吧
类型:纪录片/音乐/ 语言:英语 编剧:
主演: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塔尔/小野洋子/Peter Brown/Peter Craddock/Ray Dagg/Geoff Emerick/Mal Evans/Kevin Harrington/David Kendrick/迈克尔·林赛-霍格/乔治·马丁/Heather McCartney/琳达·麦卡特尼/比利·普林斯顿/Ray Shayler/莫琳·斯塔基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24-05-16
影片别名:狂人之歌
太多的故事关于这四个人,更多音乐关于这团体,虽然已经解散将近40年,的确,本片如果对The Beatles没兴趣的观众观看,必定觉得无聊乏味,没有剧情和计画性的安排,唯有电影很单纯描述着The Beatles当年练团录音的实况,没有过多的主观纪录策划,但相信让The Beatles迷观看,处处都是惊喜,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是让人猜测奇妙的人与人间的化学变化。
电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The Beatles岌岌可危,录制Let It Be的时候,四个披头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鼓手Ringo Starr受不了自己老被使唤来使唤去,一度忿而离团,好不容易才被劝回来。团长John Lennon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坠入爱河,兴致勃勃搞实验音乐和反战行动,对The Beatles愈来愈没兴趣。吉他手George Harrison受够了John和Paul无视于他愈来愈慑人的创作才华,老把他当成小弟弟,也不认真处理他的歌。全团四分五裂,只剩下Paul McCartney还极力要让The Beatles走下去。
Paul McCartney认为,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在短短十年历经几世几劫的The Beatles,应该重返他们玩音乐的根源,回归单纯的「四件式乐团」编制,玩玩直来直往的摇滚乐,就像他们刚出道的时候在破酒吧里打拼的那个样子,他相信这样可以让团员重新找回音乐的热情。
在他的构想中,The Beatles的新专辑将会是一场演唱会实况录音,同时制作一集电视特别节目,记录The Beatles在录音间里排练新歌的情形,最后带到演唱会现场的大高潮。由于整个构想都标举「反璞归真、原汁原味」的精神,他们遂把这个计画命名为"Get Back"--这也是Paul McCartney的一首新歌。
结果事情完全不是Paul McCartney想像的那样:为了迁就电视摄影的需要,他们全体搬出录音室,来到一个冷飕飕、空荡荡的摄影棚,除了Paul,每个人的脸都很臭,John Lennon尤其痛恨身旁永远有人拿镜头对着你拍。对于Paul的热情和苦心,其他几个并不领情。到了最后,没有人有心情去想演唱会的事,他们决定在自己开的「苹果公司」屋顶架起器材唱几首歌,作为纪录片的收尾,然后大家把这件事忘掉算了。
1969年1月30日,他们踏上公司屋顶,唱了四十二分钟,直到脚下的街道被驻足围观的民众挤成交通阻塞,附近的屋顶都挂满了看热闹的人,警察才来勒令他们停止,因为声量太大了。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团体最后一次的公开表演,也是后来留在Let It Be纪录片里的摇滚史经典段落。第二天,他们回到录音室,进行纪录片最后一天的拍摄,又唱了几首歌。这两天的录音,便是后来Let It Be专辑的骨架。
电影很真实纪录当时他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Paul和John之间的巧妙火花,看的出来当时的Paul似乎很想当一个带领The Beatles走向另一个阶段的人物,企图心控制力强,要求各团员跟着他的节奏和理念进行,却只有一个人在旁冷眼看待,那就是John Lennon,默默在角落跟小野洋子搂搂抱抱,甚至无心练团,甚至有一幕Paul和其他团员努力练唱时,John跟小野洋子既然在旁跳起华尔兹,没跟随练唱。而当Paul吟唱新歌"Get Back"时,John幽默得既然唱起”Don’t Let Me Down” ,实在太有趣的歌曲对话。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配乐乔治·哈里森 / 保罗·麦卡特尼 / 林戈·斯塔尔 / 约翰·列侬
我对洋子阿姨介入披头实在心存芥蒂,简直无法接受每次录歌她坐在旁边盯着看,纪录片剪辑简直把洋子阿姨剪成了一个好可怕的角色虽然本身已经非常可怕。抛开这一点的话,洋子阿姨真的是我超喜欢的艺术家之一。
四人的表情非常值得玩味 列侬一脸冷漠 乔治一脸不满斯塔尔一脸落寞 只有保罗兴致勃勃 一心想带乐队“come back”.但这样的热情和对团队的掌控似乎让大家更加疏离这就像感情当一方想离开越是热情地挽留另一方越是想离开得远远的。ps:我真的好讨厌小野洋子。
小野洋子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披头士旁边,镜头突然切到还有点吓人哈哈。其实可以感受到她和John真的很相爱吧,眼神的互动还有排练时居然一起跳起了华尔兹。Paul在创作和表演时真的蛮有魅力的,另外感觉好像只有他在整个影片中是富有激情的,其他人好像都淡淡的。。似乎也预示了马上到来的解散。最后的屋顶音乐会,许多上班族和行人跑到阳台,屋顶,大街围观,甚至还引来了警察,还挺真实有趣的(另外感叹下上世纪七十年代腐国人民穿衣还真是蛮有情调,各个都是一丝不苟的西装风衣小礼帽
并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纪录片,只是创作过程音乐录像的拼接。可能是为了当时宣发需要,不能把乐队当时的内部矛盾一五一十表现出来。幸亏这个过程中的,导演拍摄的影音资料足够翔实,几十年后Peter Jackson能够重现这段乐队历史上最震荡但创作张力反而愈发蓬勃的时段。
终于能看了,现在看这片子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过于粉丝向,近乎纯音乐完全摈弃了叙事,跟<Get Back>其实很互补。有了后者的context,回过头看这电影一点都不阴郁,保罗和乔治的争吵在镜头下足够温和,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timing真是至关重要。求求苹果/迪士尼趁这机会发个加长版带花絮的Get Back+Let It Be的蓝光洗牌大套装吧
1969年1月底的那几天!洋子全程陪同,咖喱森和林哥基本做背景板,林哥甚至搞出了章鱼儿歌,咖喱森的话筒漏电,泡儿和江列侬全程eyefuck。最后是天台音乐会,引来众人围观,有人叫好,就是苦了交警!我太羡慕现场的群众了,我也想听天台live!
谁能想到McCartney不仅活过了64,都快80啦!作为最cute的beatle,也是我真的认得脸的(Lennon完全只有Imagine的样子)里面他突然来一段拉丁情歌Besame Mucho真是笑死,love me foreve and say that you'll alway be mine. 不知道John会不会有时候也会有点羡慕他那种温暖又有趣的才华和能力,虽然连我都嫌McCartney总是好听了过头,某个当他望向yoko而yoko又忍不住转身看着正在弹钢琴的Paul的瞬间。又,这次认真辨认了Lennon没带眼镜的时候的面部,不知道怎么有点看到哈利波特。
可以看作是披头士纪录片《get back》的一个简略版(尽管这部更早),也没有想象中的压抑,还是一贯的欢乐且迷人。在看完了那么多部电影纪录片后,还是觉得披头士解散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的演出。Lennon强在思想高度(实际上那首《想象》特别有安那其的感觉),Paul强在音乐造诣(各类名曲的编唱)。在创作上二人各具特色,因此天才无法合并在同一个乐队当中。当然,披头士只是他们人生中路过的一个酒吧,但正是因此才具有最绚烂的火花。前期一直吸收各种文化,创造出英伦入侵的奇迹、打败猫王,重铸了摇滚乐的概念,并且推广之;64年之后开始进行拓展式创新,有Sgt Pepper和白专这种神作,对现代流行音乐发动了革命性改造,创造出第一张概念专辑。被大众喜欢是一种能力,搞实验性音乐突破是一种能力,能做到两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披头士无疑是象征摇滚的文化符号。天台演唱则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是新时代的开端。
300th 终于补完披头士影片了!也为《Get Back》预热一下。资源实在难找,最后把生肉和网上找的字幕文件放一起对照着看的。这可能是我看过最bittersweet的东西了……四个人的特写镜头一直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在一起排练的时候还是那么默契,太虐了。就算是已经快要分开了,还是能做出Abbey Road和Let it Be。Ringo和Paul那段钢琴即兴看呆我了,以及乔果szd!印象深刻的还有two of us录音那一段的镜头和剪辑,最甜的歌配最虐的镜头呗,McLennon也真的是最完美的搭档。屋顶演唱会虽然看了好多遍了,路人采访还是第一次看,蛮有趣的,而且也说明了当时真没人觉得披头士要解散了??期待一下get back
一直没敢看这部,全程都好难受好压抑,泡儿神情暗淡一遍遍地唱着get back我心都碎了,最后那句get back是对着他们说的吧,好无奈。除了泡儿还兴致勃勃其他三人都心不在焉的样子,好羡慕那个时代的伦敦市民,好讨厌好讨厌好讨厌小野洋子!!
一心二用地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如果不是出现在奥斯卡的片单中,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是绝对不会看这么一部如此无聊的影片的。无情节无主题,所谓各花入各眼,除了音乐不错,实在无法欣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