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大陆剧情7.1《妈妈和七天的时间》1080p高清
更新时间:2024-06-12 类别: 剧情 评论 下载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李冬梅 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李冬梅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李冬梅……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奖 威尼斯日最佳影片(提名)李冬梅 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李冬梅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李冬梅
让我觉得难以忍耐的长镜头是导演试图让观众与妈妈一起感受七天流动的方式,让我疑惑多次出现吃饭的场景是妈妈与每一组人最后倒数的告别。李东梅导演愿意用拍电影的方式自我疗愈,怀念母亲,真是一种特殊坚韧的方式。3.5
川美同学参与的洛克青年,参与制片。24.5.20 看了大学城川美影动专场,电影是徐丹老师的美术指导,太厉害了。冬梅导演温柔而有力量。电影缓慢,人生绵长。想起本科班主任文老师的固定长镜头,亲切而温暖。导演说,生活是没有特写的。人物对比宿命感。父亲爷爷也困在他们的框架里。七天的时间设定朴实,无头七,基督教等概念。计划生育,妈妈永远在阁楼上藏着。黑布,爸爸与狗,是不明的诗句,是情绪的舒展。电影一共吃了8次饭。在一餐一食之间,就永别了。
湖南农村版《让娜·迪尔曼》,用最克制的手法呈现一位中国农村妇女从临产到难产去世后的七天时间。从形式到内容都做到了“物质现实的复原”,充分尊重了时间的流逝。冒着超生罚款的风险也要生第五胎只为生男孩,为了躲避计生办选择去医疗水平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农村待产,这种压力来自那些看似少言寡语的长辈,完全是对女性身体一种约定俗成、理所应当的剥削。前两天里死亡的阴影就已经悄悄靠近,第五天的深夜男人们打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点抬着母亲穿过曲折的山路的一个个横摇镜头格外漫长,年迈的外婆一个人跟在后面是那么孤独。母亲的牌位上没有姓名,只有“李氏孺人”的封建称呼,年幼的女儿也被植入了“像儿子一样孝顺你”这样的观念。这些苦难全部没有用语言明说,都藏在了影像的细节之中。从最私人的情感出发,触及整个时代的伤痛,这是电影的胜利。
#导演交流场二刷更新 映后有个男观众提问说看过这部电影感觉痛苦和绝望 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非要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 为什么总是让自己陷入这种痛苦认为这种人生没有快乐令人绝望 李导反问在场所有观众还有人有这样的问题吗 大家非常一致地说没有 导演最终也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 父权社会把他保护得真好|一刷原评:莫名想起Fight Club里那首俳句诗“Worker bees can leave Even drones can fly away The queen is their slave”劳作、妊娠和分娩的循环组成了母亲的一生 就好像蜂群里一生都在产卵的蜂后 为繁衍而生也因生育而死 七天的时间里 除了在世时寡言的沉默就是离世后永久性的失语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代际间蔓延的常态真是一种乡土社会的绝症
很多长镜头,很轻情节重记录。非常导演私人化的影像记忆,七天如同七年般漫长。生了三个女儿,又送出去第四个女儿,还要怀孕生儿子,现在看来真的好悲哀。大女儿见到爸爸说“我会孝顺你,像儿子一样”,加深了这种悲剧感。电影里的各种女性的压力真的很具象,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也在我的记忆里有过印象。无声的沉默,巨大的痛楚。
跟朋友小声bb,感慨导演十分学术派,长镜头不仅不容纳情节性的台词,也力图不用音乐来左右情绪,试图只用呈现“片段”(那些层层叠叠的山路、坐在院子前的沉默等)来让观众真实地参与进去她的回忆。前面最开始看其实有点松散。母亲镜头的也稀少,但这也让最后那场全家人吃饭的戏成为了七天里母亲在场性最强的一刻。映后导演说,打上“女性主义”标签也不是她的本意,也没有非要怪罪记忆里的父亲,或许关于记忆没有态度的纪实和回溯疗愈才是创作的源泉,而对记忆的绝对诚实,包括最后还要放上那句“像儿子一样孝顺你”,本身也是一种反抗了。很久没有被这样深深击中过了呜呜呜。
买了票,但还好没去影院看,白噪音太绝了,精神饱满打开视频,才半小时居然犯困了。试着努力共情,可这片情绪真的好单薄。人物也记不住。说是纪念妈妈,可我都不知道导演妈妈叫啥。长女不仅要当妈妈,长女还要像儿子,希望这句台词是以埋怨甚至恨意的态度剪进去的。
对于长镜头,生活的场景我实在无法忍受,可奈何那就是真实的生活。妈妈指的是所有人的妈妈,外婆跟随着妈妈去医院的路上,开始以为导演所有刻意的安排(人掉队)实在可笑,可是这是母亲对一个孩子的牵挂。所有的细节,都刻画的太像了,所以感觉一切很假,可是她真实表现了太多生活场景。对于那个九十年代,大家对男性的渴望太大了,让人感受现代社会没有重男轻女对人性的公平(虽然可能有个例)。片中离开的人,以及向生的人的调度,像大山一样,永远都走不出的感觉。妈妈,我可能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了。
在工作日晚上去看了导演映后场。因为太累太困剧情也慢慢的直接睡过了第二天第三天…最触动我的是妈妈的妈妈。导演的映后给电影加分很多,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性。
看第二遍的时候在想这部片子里如果把父亲的戏份都拿掉,只剩下最后匆匆赶回来参加葬礼似乎也不影响些什么,作为本片的肇始者,就算不出场也有足够的存在感。把时间和空间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所以虽然固定镜头挺熬人(但是第二遍看的时候觉得没这个问题了),但感觉叙事根基很坚牢,最喜欢的镜头有两个,一个是小咸的外婆带着妈妈回家,外婆和爷爷奶奶开家庭会议,人物的位置明显强调了传统宗族的内外之分(虽然本片有很多自然的长镜头,但是吃饭段落包括这个家庭会议的镜头却充满舞台感),另一个就是人物走在青山中间的公路上,人物占画面的比例大概只有5%,这应该是有态度的镜头设计。最后,排片非常惨淡,简直无语。
我觉得最出色的地方是个人记忆和自我表达的结合。 导演从几个记忆点出发,然后根据情绪记忆来还原幼时的场景,这就让电影既属于私人,又属于大众。出来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说,妈妈我看懂了。 这个应该是所有创作者应该去做的方向。 映后环节 我最喜欢的是导演说,为什么那么多的吃饭戏,为什么每次都是不同人的组合,因为每一次吃饭都是妈妈和这些亲人的永别。 在农村这样内敛的社会里, 吃饭很可能就是亲人和亲人交流的场所了。 大家不说话,或者说着无关紧要的话, 但是不知道哪次就完成了告别。 这些是日常, 无声但是具有力量。 对于我个人,所有已经离去的亲人,他们的离别都是这么突然没有预兆,我最无法释怀的不是有什么没有说出的话,没有做过的事,而是没有办法重返这种日常。
7.4(3⃣️),寂静无声的长镜头,凝视着山野村落中如幽灵一般的风景,也凝视着隐匿于此的女性苦难。对于家庭的日常琐碎的捕捉,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拼凑出母亲生与死的真相,沉默已久的情绪在第五日的真空中爆发然后即刻陨灭。极度私人化的视角中,妈妈长久的哀伤,年迈外婆无声的悲恸,女儿们的懵懂与早慧,被悄然送出的女婴,勾勒出这块土地上女性生存秘史的一处景象。而长期缺失的父亲与丈夫的角色,葬礼上履行流程抽烟说笑的男性,要像儿子一样孝顺父亲的承诺,则为这一处景象泼上鲜血。影像片段的无序零碎的拼接的确令这份自然主义的表达附上某种沉闷,但导演真诚的情绪则让悲哀与无力在山谷中坠落,耳畔回荡巨大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