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勒斯坦纪录片8.5《唯一的家园》1080p高清
更新时间:2024-06-30 类别: 纪录片 评论 下载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纪录片尤瓦尔·亚伯拉罕 / 哈姆丹·比拉勒 / 巴西勒·阿德拉 / 拉谢尔·瑟尔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金熊奖尤瓦尔·亚伯拉罕 / 哈姆丹·比拉勒 / 巴西勒·阿德拉……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 最佳纪录片尤瓦尔·亚伯拉罕 / 哈姆丹·比拉勒 / 巴西勒·阿德拉 / 拉谢尔·瑟尔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金熊奖尤瓦尔·亚伯拉罕 / 哈姆丹·比拉勒 / 巴西勒·阿德拉
“最艰难的斗争就是保卫家园”,纪录片从2019年夏天一直拍到2023年秋天,面对霸权强占和驱逐,不断的抗争带来的就是流血牺牲,很佩服这位巴勒斯坦青年勇敢扛起摄影机拍下这么多真实的画面,某些固定镜头甚至还带着诗意,完全值得今年的金熊奖。另外电影还有一位来自以色列记者的帮助,两人的友谊也给这片苍白被摧毁的“唯一的土地”增添了一丝温暖色彩。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8】片名的“land”并非是土地,而应该是“家园”。土地是房子被拆卸后的残余废墟,但家园是精神,人物彻底没了。很有意思的是,我费解电影粗制滥造的摄影,晃动以及VCR片段的回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矛盾和暴力这件事,而到最后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争,如此漫长的东西最终都变成强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实感的纪录片影像。从始至终的反映需求并不是谴责,而是呼吁停战。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后这四个人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迁。强有力的恐怖的电影,感觉是另一部《缅甸日记》。
巴黎真实影展最后一场。诗意与写实并重的镜头,将捍卫土地与家园的抗争写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击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虚伪愿景,以此为视角折射出平凡人的生活在政治力量面前的不堪一击、被不断矮化和被迫dehumanized的痛苦过程。映前介绍中说,导演的邻居在开场前不久被杀害了,原定的视讯QA被取消,策展人觉得这有必要告诉观众,因为这就是当下的那一刻发生的“真实”。
柏林电影节场次很少没有抢到票。但看过所有的纪录片简介后,订了最后一天最佳纪录片的screening,隐隐觉得这部会最有张力,应该会拿最佳,默默祈祷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放映了。还想过由于德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会不会拿不到奖,但所幸最后还是没有辜负众望。冲突奔跑时镜头对着地面的晃动,被军人拖到地上踹依然拿着相机拍,是在用生命去反抗、去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权利。很有力量和感染力,看完也很想骂人:这个世界和人类怎么会这样烂透了……并思索如何成为这样的行动者。但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上,我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和风险吗?历经风雨、失去家园后,依然能有勇气和毅力站出来呐喊吗?
巴勒斯坦青年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却是只能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子承父业回来村里抵抗拆迁,但是内心却是深深的无力感。 以色列青年作为极少数派站在整个民族的对立面,同时又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拥抱。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巴勒斯坦村庄在战争期间的生活;父辈一代为了村庄孩子的未来想办法建好了学校,在男主角这一代学校与家园却都被强拆,而经济体系、社会生活的覆灭让年轻一代无处发展。这些事件的发生在这些年仅有村民的自发抵抗,在影片中难以见到当地利益集团的代表以及政府政治人物活动的身影,掌握生活规则和住所强拆“合法性”的是以方政府,这样的力量不对等对于无可奈何的村民来说,唯有寻求媒体关注和国际影响来改变村庄的被动局面。生活中的一切都关乎政治,生存权利的获取急切需要政府级别的平等对话、政治谈判来实现,个体的声音需要形成利益集团来传达,形成有秩序的政治体系是解决当前巴方人民地区性生存困境的第一步。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74Berlinale# 纪录片也好纪实剧场也好,面对强权、暴力,看到勇敢的人做出的努力,就感觉到自己的弱小。片子的拍摄并不专业,甚至还有手机录影,但是记录的是正在发生的,并且仍在继续发生的事。镜头里的暴力是没有任何必要,折磨人的恐怖主义,我无法从任何一种政治角度去理解。暂时记这么多。
以色列通过不断的强拆、殴打、限行、没收、断水等霸行,挑战当地居民的忍耐极限,逼迫其离开。学校被推土机碾压,耕地被水泥浇灌,民众反抗时被枪击,这类事件重复上演,多数人无可奈何只能背井离乡,村庄的未来无人知晓,坚守土地是最艰难的斗争,因为摆在面前最大的障碍是生存的问题。
看完心情很沉重。巴以问题确实是插在全世界有良知的人心上的一把匕首,你去动一动它,你的心就会流血。纪录片花了点篇幅来记录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巴勒斯坦青年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却是只能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子承父业回来村里抵抗拆迁,但是内心却是深深的无力感。以色列青年作为极少数派站在整个民族的对立面,同时又得不到巴勒斯坦人的拥抱。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大家总想着留给后代去解决,他们可能拥有比前人更多的智慧,但是实际情况是他们有的只是更重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