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意大利剧情7.6《革命前夕》


更新时间:2024-07-18 类别: 剧情 爱情 评论 下载
显示摘要
回到家乡柏尔马拍摄的《革命之前》,是贝托鲁奇首次在人性探讨以外加进政治意识的作品。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段的知识青年如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豫感。他想和人谈革命,谈感情,但当他爱上他的姨母,却为这种感情觉得内疚和痛苦不安。终于他斗不过现实,和一个自己不大喜欢的少女结婚。影片虽不是贝托鲁奇的个人自传,但在电影里他却尽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年少气盛的他在片中绝对是火气十足。……
革命前夕的海报 革命前夕

革命前夕

评分:7.6 / 地区:意大利/ 片长:112分钟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热度:4075℃
类型:剧情/爱情/ 语言:意大利语 编剧: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詹尼·阿米科
主演:Evelina Alpi/詹尼·阿米科/阿德里娅娜·阿斯蒂/Morando Morandini/Cristina Pariset
状态:更新:2024-07-12
影片别名:革命之前 / Before the Revolution
回到家乡柏尔马拍摄的《革命之前》,是贝托鲁奇首次在人性探讨以外加进政治意识的作品。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段的知识青年如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豫感。他想和人谈革命,谈感情,但当他爱上他的姨母,却为这种感情觉得内疚和痛苦不安。终于他斗不过现实,和一个自己不大喜欢的少女结婚。影片虽不是贝托鲁奇的个人自传,但在电影里他却尽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年少气盛的他在片中绝对是火气十足。

贝托鲁奇照着《女人就是女人》搞了一出意大利乡土化后的漫游故事,造出一个满屏幕新浪潮的玩意儿。革命前夕这个标题起得好,前夕用来干嘛?用来空想是最好的,想完之后还是回到自己应该属于的地方。

革命前夕剧照

理想与爱情。小资产阶级的革命,你以为在革命了,实际只是革命前夕。抽象化剧情,意识流表达,不规律切换的大特写镜头。演员们精致小巧的面容,新奇惊艳的莫里康配乐。

革命前夕剧照

贝托鲁奇对群像的控制如此美妙,360度的推拉,360度的道德,资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前夕,个人的焦灼,像一场无意识的爱情,最终的婚礼结束现实。

革命前夕剧照

以革命为名却隐喻着男女爱恋关系。电影开篇即点名,所谓革命,即是一种对交互主体性的崩坏,人变得孤独和自我——如果这可以说是革命之前的社会秩序的话。革命者试图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年轻的姨妈已经说了:根本就没有秩序。人如果活得有秩序那才可怕。无怪阿伦特在论革命里说,革命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复辟的那边。所谓革命前夕,其实是暗指一种关系的消无,想成为男娜拉又没有勇气,也不想自杀,对解构中、遗忘中的昨日耿耿于怀,这样的情绪,我们又叫做革命之前。

革命前夕剧照

#7.9/10.0# 中产阶级的革命前夕看起来弱不禁风?慷慨激昂的批判却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最后又懦弱的躲入的安全的巢穴。倒是很欣赏小姨子,虽然情感激烈不定,但有直面自己的勇气。很喜欢有一段小姨子在两个男人中间对谈的场景,场景中的装饰画相得益彰。还有小姨子和小男生燃烧的前奏,以及最后在剧院厅堂的那段告别,都有意犹未之感。

革命前夕剧照

在犹疑和不确定中爱情结束了,革命也结束了。爱情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上层建筑,工人也还是要吃饭呀。像是导演作为左派的自我反思,永远处在革命前夕,像是一场场自我思想的洗礼和安慰,却一次次屈服于现实、传统与道德。那一段段日常且琐碎的对话夹杂了导演的自说自话,电影就是风格类型,风格类型就是道德观念,360度的推拉就是最高标准的道德。也不得不说,莫里康内好厉害!

革命前夕剧照

男主代表资二代,普遍处于一种矛盾心理中,即对g命向往,又不想放弃女主资产阶级生活。女主代表了这种生活的甜美诱惑,她精神空虚,需要不同男人来填充。女二代表人民的反抗,像古希腊的雕像,却被掩埋在基d教道德之下。凯撒代表导师,指引青年投身g命。男主、女主、凯撒对应故事中的少年、美女、智者,男主在导师指引下参加g命,却又沉迷资产阶级生活。意识形态对男主是度假,g命是他的赎罪券,他不想失去现有的生活。这种矛盾心理让他无法前进,始终处于g命前夕。意大利也无法通过教化让人民形成统一道德,他们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无法团结发动g命。历史需要行动去改变,所以意大利只能维持现状,永远处于革命前夕。男主放弃女主选择女二,方式资产阶级生活,选择了反抗。凯撒继续教育孩子,因为只有他们可以被教化。

21.10.30于大光明。意大利康雄,六零新浪潮。谁年轻时不想改天换地,举拳打不破资本主义的铜墙铁壁,呐喊逃不出内心里的情欲牢笼。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红旗下的眼泪见证了一代人的苦闷与悲哀,激进政治消亡之后,人们被迫接受主角的断言:我们不是生活在革命之年,我们生活在革命前夕。而半个世纪后我们回望过去,恰恰是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政治的指针再次回到老师,回到主角心有不甘的那个理论。如果说人们学会了什么,那就是更好地和资本主义一起生存。这是一种投降吗?但我相信这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慧,是的,通过战术保存自我,通过游击开启可能性。大众政治,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愈发觉得新浪潮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影人,更是某种书写叛逆的通用语言。先锋性的跳切、特写伴随大量意识流的情绪表达,标新立异的技法宣泄着青年人走投无路的忧愁,在那一刻镜头下的少年与镜头背后迷茫的影人一同以冒犯刻板权威的姿态开启了影视拓荒的新纪元。从被意大利新现实附体的处女作《死神》过渡到戈达尔风的《革命前夕》,贝托鲁奇对政治背景下爱情的兴趣尽显,迷惘的少年带着对于未来与成长的热切向往,在革命的洪流中渴望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可正如昙花一现的红色声浪,随同革命浪潮一同沉默的还有多少无处安放的迷茫。贝托鲁奇把握了少年身上情欲懵懂与政治意识萌发的同步性,更代指发生于时代之中的意识形态萌芽与湮灭。那一个夏天,精神与肉体的成长同时降临,以悲观且沉寂的方式打开了走向成年世界的那扇门。

贝托鲁奇对戈达尔的模仿,透着视其为经典的坦然,实景、手持、跳切、对文本和声画的拼贴,三人对话在三幅画像下,剧院夜,歌剧音乐连续着,画面却像跳跃的记忆碎片,闪现属于本土的质地,具体到演员的脸、身体,他们的睫毛和泪痕,被特写放大,弥补不连贯的叙事。一切都有关成人,爱情、政治、电影。意识形态就像假日,填充资产阶级象征性的反抗,这象征性也由电影承载,就像自反的“360度是道德选择”,就像“镜”中的彩色,现实在窗外,被转译为黑白光影的亲密。40年后的《戏梦巴黎》,这块玻璃窗被击碎了,从这点说,这部也像贝托鲁奇作为伟大导演的前夕。

“我也有着一种狂热病...当我现在生活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以后生活的样子,因此我不想改变现状...对我来说,意识形态就像假期,我认为自己经历了多年的革命,其实在革命前,我就已经历了很多...”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大光明 映前导赏马可穆勒就介绍了本片与新浪潮千丝万缕的联系,果不其然,正片基调完全进入这般氛围,如吹向意大利的新浪潮之风。贝托鲁奇使出他拍政治意识的拿手好戏,主角陷入在报复与现实的漩涡中,“对我来说,意识形态就像是假日,一种假期,我认为自己经历了多年的革命,可是在革命之前,我就已经经历了很多,因为这总是在革命之前,当你像我的时候。”革命如无明业火般燃烧,大环境下的个体的斗志被情感所消磨,安稳的生活被个中滋味裹挟,所祈求的解药难逃爱情的苦涩。

发表评论
立即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