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类变形记
-
导演: 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鸟类变形记
编剧: 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主演: Manuel Rosa / João Móra / Ana Vasconcelos / Henrique Vasconcelos / Inês Campos / 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 José Manuel Mendes / João Pedro Mamede / Cláudia Varejão / Luísa Ministro / José Maria Rosa / Ana Margarida Vasconcelos / José Vasconcelos / João Vasconcelos / Nuno Vasconcelos / Pedro Fernandes Duarte
类型: 剧情 / 纪录片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语言: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 2020-02-28(柏林电影节) / 2020-05-28(葡萄牙)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A metamorfose dos pássaros / 鸟是海与树的孩子(台) / The Metamorphosis of Birds
IMDb: tt11625100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的叙事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去经验化、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上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人物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美术馆影像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生灵与爱,上帝之书。BJIFF@UME华星
5/5 堪称2020年度最惊艳我的电影!去年有《幸福的拉扎罗》,今年有《鸟类变形记》,小语种国家总是会有令人惊喜的好作品,而能观赏到的我们又是多么幸福!戏剧与纪录融合的拍摄手法,颗粒胶卷带来的无与伦比的镜头质感,辅以诗意的摄影和意境深远的念白,疗愈作用无比强大。此片的豆瓣电影简介已经非常完美的揭示了影片的内核,再此便不多加赘述。最后要表扬下字幕组,翻译的太美了。
#Berlinale70th 21# 是我本届电影节看过最美的电影。唤起了很多童年里的回忆,导演在用影像的美丽留住失去,远去的父亲,航船和鸣笛,埋葬爱情的信,遮住眼睛的羽毛,和一部写给母亲的电影。孩子不断变换的面孔,影子像是空中的游丝,在某个瞬间攀附上被我深埋心底的爱意。影片最后市场偶遇逝去母亲的旧识的那段对话,超越时空,让我刹那觉得也许人是不太那么容易被忘记的。
这是一部极度导演私人影像的作品,它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呓语,都让我心醉。我沉浸在影像里,亦如沉浸在他人的回忆里、情感里、大自然里与神迹里。
大银幕重看,个人感情上是超越五星的。这种对于影像与内容的捕捉把控,是天生也是后天培养的。
总算看到此次北影节乃至今年最爱一部,葡萄牙的《鸟类变形记》,也是今年柏林主竞赛入围片。观影感受如此舒服,可能得益于上一场舞蹈纪录片《再现康宁汉》我彻底睡死过去。精力和感动也就都留给这个葡萄牙女版泰伦斯马利克了。当然,跟大我的马利克完全相反,画外音不间断诉说家庭私记忆的这个导演实在微我。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80/100,导演对于素材选择的考量极具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修饰与提炼,又有16mm胶片加持,确实是如诗如画。虽是拼贴的组织形式,全片却不会让人觉得干涩,强烈且私密的情感驱动着一切散落的元素散发出生命整合成为完备体系。
一个家族之间的历史与爱意在优美的风景中缓缓道来,看得很舒服很享受。中间一段歌曲也很悦耳。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单纯的沉溺于影像色彩,光影构图,还有声音和文字,影像诗,恋物癖。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 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 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