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的第一件事
你知道它是夹生的,但这已经是你能吃到的最熟的饭了
# 4th PYIFF # 以电影学院毕业生生活作为背景的元电影,既有对当下电影行业创作氛围的讽刺,也有对青春迷离时期渐入社会的揶揄。较之其他在平遥看到的华语片,这一部确实做得比较有电影感,视听和表演都拿捏的很有分寸。但影片的最大问题是视点逡巡游弋,爱情、学校、家庭、行业似乎都照顾到了,但又没有拍出一条明确的主线,以致于观影开始建立起的好感越往后走会越发感觉虚无,结尾野马奔腾时横加的旁白即是导演无力掌控全局的明证。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天赋这东西可遇不可求。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有着真正国际化的创作视野,他的视听语言修养太好了,对艺术电影的创作也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个剧本展开故事之后,选择了去写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状态,非类型片式造故事的写法,这种创作思路已经秒杀很多同行了,而且铺垫的各种细节在剧作框架的构建上又用的很到位,类型技巧人家也是很懂的。但影片最厉害的是导演太会拍人物的状态了,看不见任何用力的痕迹,极其流畅自然,我相信能把状态和情绪拍成这样需要天赋。以后哪天遇到一个文学性强主题更严肃的剧本,魏书钧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迟早会炸出圈!
一名大四男生的狂野梦想与破碎现实。不愧被戛纳看上,电影拍得很轻盈、轻巧,有很多设计又不显刻意,始终萦绕着一股淡逼、迷茫、混不吝、小幽默、小确丧,是我喜欢的气质了,周游还真适合这个角色。导演对现场即兴调度、非职业演员、情绪氛围的掌控很厉害,拍出来比原剧本还要精彩许多。同为中传毕业生,对片中每个虚焦的背景都太熟悉了,想起在学校上课拍作业的时光,也能get到很多脑回路,觉得格外好笑。“环境音是什么啊?”,“你喊”,“环境音是什么啊?”妈的我笑成傻逼了XDD//2021公映重刷,补上了一直没看到的结尾。我知道这部电影代表不了所有人的青春,只是恰好很能触发我共情的特例,但这就够了,我仅代表我自己喜欢。世上也没有导演能拍出所有人的青春吧,毕竟每个人都太不同了,还是很羡慕魏书钧的年轻、有才、有机遇。
剧本满满当当,视听技巧也不错,内核却是非常单薄,无论叛逆或迷茫都轻飘飘的。男主站在大学到社会的十字路口,一脚想要生风一脚想要随波,结果形成了尴尬的劈叉姿势——恰似这部电影本身。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文艺片的拍摄,洪常秀看了估计会呵呵...
杨德昌系电影。与《阳光普照》就是一对儿。所有演员状态都特别好,哪怕只有一场戏的演员都是如此。最具分量的是,对人物骨子里被无可名状理想召唤出来的不知所措感,把握得很准确。荒谬感的分寸也可以,有冲击力。瑕疵是有些细节还是可收束一些,结尾好像是不知道怎么结束才好。意象的植入像套路式文末总结。3.5
无法共情,男主角真是太烦人了,年轻愚蠢又固执。电影里只有浪子,没有回头,连反思都没有。有一些小设计比较有意思,但观众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卢瑟搞砸史?建议剪短半小时。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
小城青春隔了一二十年还是有挺大不同,北京青春怎么隔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味儿啊。以及,直男是否都是不嫖娼不青春(
一方面,看到它久违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真实并不耐咀嚼。只不过,我们这种乖学生的四年更加无聊,更加没有讲述的必要。假如向内开凿的处女作必然带有自传性质,那么魏书钧交出的答卷代表性地展现了一代新导演的干涸。对剧组的揶揄足以令我捧腹,但去年华语影坛泛滥成灾的元电影,都无法大面积地取悦影迷,而只能给对影视圈抱有幻想的观众祛魅。长镜头调度花了心思,不过趣味也就止步于此,相比“导演”反复提及的洪尚秀,制作在内核面前显得太过铺张。最大的问题是把所有人物都变成男主角成长的背景板,哪怕塑造相对立体的胖子也只是他的影子;而一众女性则纷纷落入刻板的男性想象之中,被叙事和镜头双重地推远(少见中近景)。去内蒙的愿望,进而带出的绝望,和去满洲里(《大象席地而坐》)比起来,显得力量全无。
我总算知道为什么各大电影节如此钟爱这部片了,那么多电影行内的梗自娱自乐玩的出神入化,业内人士能不爱吗?反倒是主要的剧情无限趋向于稀碎,最有意向可挖的车,也没有被镜头语言高度照顾到位,啥亲情爱情兄弟情一夜情少数民族情都往里头装,装来装去把圈内人都哄乐了,你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咋办?一边想着再野一次结果啥啥都放不开手脚,想替导演说他故意为之表现克制我都没有这个脸。苦等了一年,期望无限拉高,失望再一次粉碎了我的好期待。
3.5;片名嵌合着主题表达,并且在剧本各个层面都紧扣「马」的意象,在出现“野马分鬃”招式的那一刻,所有年轻人的游荡、彷徨、迷惘、愤怒、出走都有了来处,这不是内地青年的无因反叛,而是在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复规训中小心触碰到的边缘。心中藏着一片草原,渴望奔逃的愿望自茧破出。 这样的“青春片”放在欧洲或日本都很常见,于内地电影来讲却甚是罕见,这般注重情绪感染沉浸的片值得鼓励。时有冷幽默,生活赠与你的笑和哭一样多,所谓魔幻大抵如此。结尾独白减半星,帮助观众提炼中心思想没啥意思。
电影好在三点,一是名字,二是海报,三是真实。前两点让我决定去买票,第三点决定它会被骂。一二不再赘述,三真实在男大的冲动、鲁莽,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生是拜金物质的,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性存在的原因就是围绕自己转满足自己欲望,真实在男大的世界中只有兄弟肯为自己两肋插刀,真实在反叛父母反叛一切。以往批判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只为了推进剧情,这片里的女性却连剧情都无法推动,她们只是不明所以地出现,然后上车先自拍、看向豪车流露羡慕、陷入情感纠葛、抽烟再主动亲吻男大。 这就是男大的真实想法,这就是男大的全部世界。过于流于表面的情绪,再多的王家卫也无法拯救。
灵气是有的,作为青春片抓住了迷茫的精髓。但也有膈应之处不吐不快(起初怕自己拳打多了反应过激,结果连男生都说明显感受到片子厌女)。追不到或处不成的女生统统都打成虚荣拜金,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几斤几两,面目粗陋、冲动易怒、眼高手低、投机钻营、不负责任,还自比野马美化这些劣根性?辱你马了。
越野e族就是汗血野马,无因的反叛裹挟于自由(跑下去)和规则(停下来)中,悬崖勒马被视为是种成长,“野马分鬃”的狱中操阵型是彻头彻尾的被驯化。视听与表演自然且自洽,对年轻人的彷徨有细致描绘,跟随角色踏上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3.5,魏书均以娴熟的调度掩盖了纯粹私人的,经验导向的影片的单薄与人物,事件的拼贴感。《野马分鬃》是一部字面意义上的“太阳族电影”,黑夜行车取代了濒临死亡的体验;北京的城市空间与大四焦虑取代了暴力与享乐主义。“逃离城市”的愿景总是诱人的,正如同二手吉普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某种失去强度在当下之中承继,却绝对不是王朔的政治波普,而是令他不停地出入北京各种油腻而无品味的富人的生活,成为一个附属品,而油腻之人也是像他那样长大。正如影片之中,当左坤来到了内蒙古,发现不过是一个内蒙古—北京,一如他在北京郊区重构的蒙古包,承继之物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拟像。
无论是调侃影迷梗也好,还是讲述自己求学时叛逆细节也好,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像是一直在选择它的观众,不断把不属于它的观众排除在外,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比如中传校友)会被触动,而我只能一脸冷漠地看着。它缺少了让我产生共情的切口。 讲述私人经验的作品不少,考验导演的一点是,如何把“私人经验”讲给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过度的自我和迷恋过去是不行的,做好私人经验和观众之间的衔接考验创作力。 青春故事很难讲,稍有不慎就像影片的结尾那段一样,沉迷到记忆的迷宫里,变成了感动自己的游戏。那么任凭叙事和技术再稳再准,也差了一口气。
前一个小时观感顺畅过瘾,后面开始变得散乱,节奏也开始变慢,有点可惜。总体是不错的叛逆青春片,镜头迷幻情感克制,声音部分尤其出彩,记忆最深刻是女友爹逼男主报名公务员的时候,背景里是童童稀里哗啦啃橙子的声音。想着导演对声音应该很在行吧,一看果然是录音师专业的。很多笑点全场一秒get,久违的舒爽。周游表演也挺厉害。最后硬加的白马和旁白仍然收获一枚白眼。整体三星半【20201014平遥影展
在玻璃上贴黑车膜,与生活偷情就不用管现实。在草原上举收音杆,把理想录入就不用管未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报名了不会参与的公务员,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学士帽,像在舞台上吹不响小号的演员,在草原上不会奔腾驰骋的野马。我曾对这世界充满了野心与期望,却在电台里听到地球人的瞬间,顷刻溃不成军。
分享到朋友圈
来这的第一件事
你知道它是夹生的,但这已经是你能吃到的最熟的饭了
# 4th PYIFF # 以电影学院毕业生生活作为背景的元电影,既有对当下电影行业创作氛围的讽刺,也有对青春迷离时期渐入社会的揶揄。较之其他在平遥看到的华语片,这一部确实做得比较有电影感,视听和表演都拿捏的很有分寸。但影片的最大问题是视点逡巡游弋,爱情、学校、家庭、行业似乎都照顾到了,但又没有拍出一条明确的主线,以致于观影开始建立起的好感越往后走会越发感觉虚无,结尾野马奔腾时横加的旁白即是导演无力掌控全局的明证。
看完这部电影,就觉得天赋这东西可遇不可求。魏书钧导演的这部电影有着真正国际化的创作视野,他的视听语言修养太好了,对艺术电影的创作也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这个剧本展开故事之后,选择了去写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的状态,非类型片式造故事的写法,这种创作思路已经秒杀很多同行了,而且铺垫的各种细节在剧作框架的构建上又用的很到位,类型技巧人家也是很懂的。但影片最厉害的是导演太会拍人物的状态了,看不见任何用力的痕迹,极其流畅自然,我相信能把状态和情绪拍成这样需要天赋。以后哪天遇到一个文学性强主题更严肃的剧本,魏书钧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迟早会炸出圈!
一名大四男生的狂野梦想与破碎现实。不愧被戛纳看上,电影拍得很轻盈、轻巧,有很多设计又不显刻意,始终萦绕着一股淡逼、迷茫、混不吝、小幽默、小确丧,是我喜欢的气质了,周游还真适合这个角色。导演对现场即兴调度、非职业演员、情绪氛围的掌控很厉害,拍出来比原剧本还要精彩许多。同为中传毕业生,对片中每个虚焦的背景都太熟悉了,想起在学校上课拍作业的时光,也能get到很多脑回路,觉得格外好笑。“环境音是什么啊?”,“你喊”,“环境音是什么啊?”妈的我笑成傻逼了XDD//2021公映重刷,补上了一直没看到的结尾。我知道这部电影代表不了所有人的青春,只是恰好很能触发我共情的特例,但这就够了,我仅代表我自己喜欢。世上也没有导演能拍出所有人的青春吧,毕竟每个人都太不同了,还是很羡慕魏书钧的年轻、有才、有机遇。
剧本满满当当,视听技巧也不错,内核却是非常单薄,无论叛逆或迷茫都轻飘飘的。男主站在大学到社会的十字路口,一脚想要生风一脚想要随波,结果形成了尴尬的劈叉姿势——恰似这部电影本身。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文艺片的拍摄,洪常秀看了估计会呵呵...
杨德昌系电影。与《阳光普照》就是一对儿。所有演员状态都特别好,哪怕只有一场戏的演员都是如此。最具分量的是,对人物骨子里被无可名状理想召唤出来的不知所措感,把握得很准确。荒谬感的分寸也可以,有冲击力。瑕疵是有些细节还是可收束一些,结尾好像是不知道怎么结束才好。意象的植入像套路式文末总结。3.5
无法共情,男主角真是太烦人了,年轻愚蠢又固执。电影里只有浪子,没有回头,连反思都没有。有一些小设计比较有意思,但观众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卢瑟搞砸史?建议剪短半小时。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
小城青春隔了一二十年还是有挺大不同,北京青春怎么隔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味儿啊。以及,直男是否都是不嫖娼不青春(
一方面,看到它久违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真实并不耐咀嚼。只不过,我们这种乖学生的四年更加无聊,更加没有讲述的必要。假如向内开凿的处女作必然带有自传性质,那么魏书钧交出的答卷代表性地展现了一代新导演的干涸。对剧组的揶揄足以令我捧腹,但去年华语影坛泛滥成灾的元电影,都无法大面积地取悦影迷,而只能给对影视圈抱有幻想的观众祛魅。长镜头调度花了心思,不过趣味也就止步于此,相比“导演”反复提及的洪尚秀,制作在内核面前显得太过铺张。最大的问题是把所有人物都变成男主角成长的背景板,哪怕塑造相对立体的胖子也只是他的影子;而一众女性则纷纷落入刻板的男性想象之中,被叙事和镜头双重地推远(少见中近景)。去内蒙的愿望,进而带出的绝望,和去满洲里(《大象席地而坐》)比起来,显得力量全无。
我总算知道为什么各大电影节如此钟爱这部片了,那么多电影行内的梗自娱自乐玩的出神入化,业内人士能不爱吗?反倒是主要的剧情无限趋向于稀碎,最有意向可挖的车,也没有被镜头语言高度照顾到位,啥亲情爱情兄弟情一夜情少数民族情都往里头装,装来装去把圈内人都哄乐了,你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咋办?一边想着再野一次结果啥啥都放不开手脚,想替导演说他故意为之表现克制我都没有这个脸。苦等了一年,期望无限拉高,失望再一次粉碎了我的好期待。
3.5;片名嵌合着主题表达,并且在剧本各个层面都紧扣「马」的意象,在出现“野马分鬃”招式的那一刻,所有年轻人的游荡、彷徨、迷惘、愤怒、出走都有了来处,这不是内地青年的无因反叛,而是在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复规训中小心触碰到的边缘。心中藏着一片草原,渴望奔逃的愿望自茧破出。 这样的“青春片”放在欧洲或日本都很常见,于内地电影来讲却甚是罕见,这般注重情绪感染沉浸的片值得鼓励。时有冷幽默,生活赠与你的笑和哭一样多,所谓魔幻大抵如此。结尾独白减半星,帮助观众提炼中心思想没啥意思。
电影好在三点,一是名字,二是海报,三是真实。前两点让我决定去买票,第三点决定它会被骂。一二不再赘述,三真实在男大的冲动、鲁莽,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生是拜金物质的,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性存在的原因就是围绕自己转满足自己欲望,真实在男大的世界中只有兄弟肯为自己两肋插刀,真实在反叛父母反叛一切。以往批判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只为了推进剧情,这片里的女性却连剧情都无法推动,她们只是不明所以地出现,然后上车先自拍、看向豪车流露羡慕、陷入情感纠葛、抽烟再主动亲吻男大。 这就是男大的真实想法,这就是男大的全部世界。过于流于表面的情绪,再多的王家卫也无法拯救。
灵气是有的,作为青春片抓住了迷茫的精髓。但也有膈应之处不吐不快(起初怕自己拳打多了反应过激,结果连男生都说明显感受到片子厌女)。追不到或处不成的女生统统都打成虚荣拜金,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几斤几两,面目粗陋、冲动易怒、眼高手低、投机钻营、不负责任,还自比野马美化这些劣根性?辱你马了。
越野e族就是汗血野马,无因的反叛裹挟于自由(跑下去)和规则(停下来)中,悬崖勒马被视为是种成长,“野马分鬃”的狱中操阵型是彻头彻尾的被驯化。视听与表演自然且自洽,对年轻人的彷徨有细致描绘,跟随角色踏上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3.5,魏书均以娴熟的调度掩盖了纯粹私人的,经验导向的影片的单薄与人物,事件的拼贴感。《野马分鬃》是一部字面意义上的“太阳族电影”,黑夜行车取代了濒临死亡的体验;北京的城市空间与大四焦虑取代了暴力与享乐主义。“逃离城市”的愿景总是诱人的,正如同二手吉普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某种失去强度在当下之中承继,却绝对不是王朔的政治波普,而是令他不停地出入北京各种油腻而无品味的富人的生活,成为一个附属品,而油腻之人也是像他那样长大。正如影片之中,当左坤来到了内蒙古,发现不过是一个内蒙古—北京,一如他在北京郊区重构的蒙古包,承继之物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拟像。
无论是调侃影迷梗也好,还是讲述自己求学时叛逆细节也好,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像是一直在选择它的观众,不断把不属于它的观众排除在外,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比如中传校友)会被触动,而我只能一脸冷漠地看着。它缺少了让我产生共情的切口。 讲述私人经验的作品不少,考验导演的一点是,如何把“私人经验”讲给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过度的自我和迷恋过去是不行的,做好私人经验和观众之间的衔接考验创作力。 青春故事很难讲,稍有不慎就像影片的结尾那段一样,沉迷到记忆的迷宫里,变成了感动自己的游戏。那么任凭叙事和技术再稳再准,也差了一口气。
前一个小时观感顺畅过瘾,后面开始变得散乱,节奏也开始变慢,有点可惜。总体是不错的叛逆青春片,镜头迷幻情感克制,声音部分尤其出彩,记忆最深刻是女友爹逼男主报名公务员的时候,背景里是童童稀里哗啦啃橙子的声音。想着导演对声音应该很在行吧,一看果然是录音师专业的。很多笑点全场一秒get,久违的舒爽。周游表演也挺厉害。最后硬加的白马和旁白仍然收获一枚白眼。整体三星半【20201014平遥影展
在玻璃上贴黑车膜,与生活偷情就不用管现实。在草原上举收音杆,把理想录入就不用管未来。大学的最后一年,我报名了不会参与的公务员,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学士帽,像在舞台上吹不响小号的演员,在草原上不会奔腾驰骋的野马。我曾对这世界充满了野心与期望,却在电台里听到地球人的瞬间,顷刻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