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罗夫的流感
-
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彼得罗夫的流感
编剧: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 Alexey Salnikov
主演: 谢苗·塞尔津 / 尤里·鲍里索夫 / 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 / 尤利娅·别列希尔德 / 丘尔潘·哈马托娃 / 亚历山德拉·雷文科 / 蒂莫菲·特里布纳采夫 / 亚历山大·伊林 / 瓦尔瓦拉·史密科娃 / Elene Mushkaeva / Ivan Dorn / Ivan Ivashki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 法国 / 德国 / 瑞士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21-07-12(戛纳电影节) / 2021-09-09(俄罗斯) / 2021-10-22(俄罗斯网络)
片长: 145分钟
又名: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 / Petrov's Flu / 梦流感(台)
IMDb: tt10380900
《梦流感》是以《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王牌冤家》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俄罗斯查理·考夫曼,真人版今敏,“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上一部我嫌泛滥无节制,这一部不仅给泛滥无节制找到了正当理由,更是变本加厉彻底放飞,不受限制的创作,现实、虚构、想象和回忆交织重叠,完全抛弃观众,想起日耳曼《上帝难为》式的噩梦体验。
谢列布连尼科夫,这届戛纳真正的卡拉克斯
等老娘来做一个playlist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
从头到尾飞了两个半钟,奇技淫巧眼花缭乱。对深层次的情感输出还是存在隔膜,但表面的那些情绪张力太足了,完全靠精巧的视听迸发出来,无论长镜头调度还是POV视角(有一个照镜子的镜头令人咋舌),都炉火纯青、信手拈来,至少是一场尽兴的旅程,始终没有让人感到腻烦或疲惫。导演展现出超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比之下《盛夏》都略显乖巧了。#SarajevoFF#
依然警惕这种连贯的眩晕,一片“不舒适”的调度。
正如导演上一部作品《盛夏》的公交车中的长镜头,在《彼得罗夫的流感》中,基里尔通过长镜头之下的幻想与暴力漫游将90年代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转化为某种充满男性气质的狂欢,穿插着77年的阿司匹林与随着苏联一并失落的太空主义想象,令人想起上个世纪的东欧影片以及佩列文长篇后现代主义作品,正如同后者在波普式的反讽与拼贴背后是一种沉重的悲剧意识,彼得罗夫的狂欢与幻想同样建立在流感这一病态的具身体验之上,这种体验指向并增补了导演被俄罗斯当局囚禁的状态以及当下令人不安的生存经验。 非线性的多(跨)主体叙事如同在high fever下五彩斑斓的意识分泌物,混杂着早年的回忆,随着影片的漫游,最终将通过沉重的黑白回归童年,通过雪女的扮演者不幸的爱情重新祛魅自身的神话。
亚文化趣味与民族电影性格倒是思考的其次,实际首先非常个人:“流感”,引出了彼得罗夫疯狂的颅内世界,“软禁”,让谢列布连尼科夫的调度无所不用其极,都在痛苦而愤怒的无序中挣扎和宣泄,又在抽离而出的漫游回溯中无限的怀念与哀叹,文本改编途中另谢列布连尼科夫深深共情的想必也是如此,作者与影像高度的合二为一成共生的即兴演化状态,秩序和节奏作为现实环境中的虚设而被鄙视,也因此,电影的共振被进一步播散——当下的疫情,以及疫情下的一个个高压中的生命和记忆。
玩到飞起~电影真的可以致幻~
# 74 Cannes# 一出精彩大戏,各种奇幻情节轮番上演,第一条故事线很像男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二条故事线转向黑白写实风格,两条线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闭环,俄罗斯质感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经不起推敲的猎奇影像,自娱自乐的转场镜头,装腔作势的童年乡愁,不要怀疑,这背后没有任何根基,只是导演在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发泄自己莫须有的恶趣味。
1.幻想是现实的扭曲镜像,总因对现实已无能为力而生。有多致幻,就有多致郁。2.前半段的暴烈血腥的杀戮是“我脑中只有负面念头”的宣泄释放,中间对儿童视角对苏联70年代的回忆看似温情脉脉,却在后半黑白的雪姑娘故事中被惨淡现实祛魅。这段黑白插曲确实让人想起塔氏的《镜子》,但塔氏雕刻时光是重塑独倚围栏的母亲的坚韧,而本片将时光剥落,把雪姑娘抛向最不堪的结尾。穿过层层嵌套的幻象、回忆与现实的蹁跹尘埃,我们最终得以确证:过去无可慰藉,现实无可忍耐,而未来无可期待。3.不必深究每一个段落的pov为谁,将彼得罗夫看作一切的梦主即可。毕竟连妻子和儿子是否存在,都无确切凭据。4.潦倒作家在18分钟内不加剪辑地走向死亡是难度极高的长镜。转场也如折纸、如翻花般炫目。人们是历经了怎样的转场,才跌入今天的躁郁和无望。
导演是氛围营造的高手,到了这部里,直接让镜头跟着男主角的脑内小剧场游走,随时都会飞起来,让炫技般的镜头设计跟剧情结合的很好,形式就是风格特点。其实这种拍法以前也见过,只是这次被这个导演玩的恰到好处。
原以为是将流感置身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叙事影片,没想到在多重炫目技巧下包裹着的故事本体并不直接与社会挂钩。一部精湛的技术大赏,有人嗑药嗑到嗨,这里是萎靡里盛放。就绚丽的技术方面而言与朴赞郁的《机器人之恋》有相似之处,后者借由精神病患者的超现实思维构造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本片则是依托流感对人大脑所产生的奇妙影响进行臆想与抽离。影片虽说并非多么宏观,但整体格局却打得很开,十分晦涩,多次倒回也还是不甚理解。|7.5
8.5/10 大银幕看体验太妙了!被软禁的谢列布连尼科夫用这部电影将自己的意志彻底解放了出来。神乎其神的长镜头技巧,场面调度上高超的编绘与转写能力,数次的时空转场,联通几个人的颅内剧场,回忆、梦境、幻觉和想象层出不穷,穿梭其间,致幻之旅,极繁主义,疯狂加码,想象力迸发,撕扯着知觉经验,誓要将自己的创造力推至极限,极度自我,极度张扬,但这非常好!从影院出来的我也像高烧了一样,我突然有一个或许不那么恰当的假设,如果今敏拍一部真人电影,也不会比这部更优秀了。btw: 16mm胶片拍摄的真正主观视点的回忆影像太美了!/另: 今年戛纳这片只拿了一个技术奖(摄影)真的是莫大的遗憾,怎么着也该是最佳导演奖起步…
流感作为一种病态之身躯步履维艰的前行,在基里尔的长镜头的结合下,现实与梦幻相互交织,共同构筑对苏联对后苏联下俄罗斯,过往和未来之迷惘与忧虑。“在我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从来没看见过死人复活,所以我就下车了,然后就看到他妈的在往公交站走,我就对他喊,你个混蛋赶紧回来,但他回复我说,不,我要回家,我又说,你他妈的别回去,他又说,可是现在是新年啊。”这看似喜剧的段落难道流露不正是这样的一个潜台词吗,我不满于这里,我想家,我想回家,但你要回哪,这明明才是你家。如果在结合当下导演自身的焦虑,在俄罗斯所面临的困境,这一片中家(归宿)的意象,其也使影片有了更深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