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视听裤泽尔也依旧可以做到,高饱和度的蓝天、花草、海滩、小狗、黄色小车,看似艳丽温暖的镜头中他对intense的氛围掌控低调而高效。clj disturbing af 但一直把爆点压着演,暗流涌动的能量太强了(firebug本来就很戳我)【he's like joe alwyn (slightly uglier but 19910221x better version) 唯一弱的地方是结尾字幕直接控枪了,醉了,不是character study啊?(哦对了片中出现了韦尔曼版珍妮盖诺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3<)
眷恋有关塔斯马尼亚的一段记忆,但这部电影太窒息… 演员太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世界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异类”呢,我不知道。Nitram在大海中的镜头,蓝天碧海之下N苍白的皮肤和凌乱的金发让人绝望,谁有能力对他说Its going to be fine呢?没有。这种事情早晚必然会发生,但是发生之后,世界还是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上帝没办法拯救那么多破碎的灵魂,一部电影也是一样。
3.5 反高潮的处理让本来应该更加压抑的故事因为高潮的缺失,反而在全片过程中都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每一步成因都沾染着鲜血,每一个经历都有着恶的原罪,这才让人毛骨悚然。命题作文的完美表达。
全程看得屏息凝神,危机被推向爆发的过程拍得尤为顺畅。男主表演竞争力太强,现在最看好他!结尾太可惜了,为什么给了政治化这么强烈的落脚点,甚至出现得有一点突然和说教,落在人文关怀上不好么?有没有武器,被边缘化的病人都容易走向爆发。
符合预期的病态感。或许适合与《凯文怎么了》双片联动。两部作品对女性意识到自己生下无法控制的怪胎的恐惧/焦虑表达得都非常到位(这部的母亲角色造型气质很有《凯文怎么了》里斯文顿角色造型的意思,或许有意为之?)不过《凯文怎么了》的恶意是清晰发自反社会主角之手的利箭,这部的恶意则混沌得多,融在所有角色共同呼吸的空气里
LFF2021。完全失控的社会事件回溯,我对燥郁症和暴力倾向的角色当主角没意见,但从第一分钟就无法共情的男主角,这场悲剧完全就是他自作自受。所有人物的动机都支离破碎 ,前后剧情之间一头雾水,这样的禁枪广告观众能相信吗?那我为什么不翻出《大象》和《凯文怎么了》的蓝光呢?
很难得看到这样的现实惊悚片。戛纳最后一部也是观影过程最折磨的一部,数次压抑到无法呼吸,上一次类似的观影体验还是哈内克的趣味游戏。情节非常非常intense,高潮从头到尾都没有间断,后劲也很大——到结尾前都一直以为导演想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缺失社会照料和不专业家庭照料的问题,没想到最后居然是控枪宣传片。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几个段落:突然一拳拳暴殴沙发上的父亲到他痛哭求饶/练习和Helen的对话假装她还在世/用手持相机拍的低清LA旅行录像
天真乖戾同时潜伏CLJ演技精湛的孩童般脆弱脸庞,Judy Davis和Essie Davis的表演则是反照主角心境的玻璃幕墙。蜂鸣和唱针噪音不断增强如同脑海难以消音的混沌,不设立场的聚焦影像既为未来潜在悲剧信号对滥用枪支发出警告,又把镜头对准新闻失真在勾勒恶魔字词虚焦中的枪手「失常」前兆的心理面貌和散点社会病态,肩负探讨视角的剖析。艳阳海岸的杀机如何滋长?报复社会的恶行无从归咎元凶,亦无法解答。惨案转播穿越两重屏幕牵连枪声未绝的当下耳鸣,结尾倏忽切断与屠杀事件的冷静处理合为一种屏息沉浸状态,默然黑白留给观众缓释,却在噪声波频沉入更深无力:鲜血已经酿成,无需直视赤裸尸体。恶的序章不过虚张,主角与父母名字刻意隐去,Nitram,Martin,反写就像Redrum的预示,合群法则的清剿是厌世之始。
没有狂拽酷炫吊炸天的视听裤泽尔也依旧可以做到,高饱和度的蓝天、花草、海滩、小狗、黄色小车,看似艳丽温暖的镜头中他对intense的氛围掌控低调而高效。clj disturbing af 但一直把爆点压着演,暗流涌动的能量太强了(firebug本来就很戳我)【he's like joe alwyn (slightly uglier but 19910221x better version) 唯一弱的地方是结尾字幕直接控枪了,醉了,不是character study啊?(哦对了片中出现了韦尔曼版珍妮盖诺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3<)
1.5 / 2021年了,居然还有如此陈旧的“心理”电影。绝对单一的叙事宰制,套上标准的家庭和社会模板,各种偶然情节毫不偶然地叠加,还得加一些时兴的多媒介目视,然后就拼凑成了一篇沉稳、克制、感伤且不乏大师气象和人性洞察的特稿了。实在是不知道这种电影除了证明我们当下彻底(创作的、理解的、所谓“治疗”的)的无能之外,到底能为认识这样一种“病症”带来什么……BTW台版译名真是令人作呕啊。
库泽尔希望构建某种日常,累积的强度,有如范桑特的《大象》。《内特拉姆》从美学上可以视为2021年听觉本体论影片之一,噪音与歌剧指向了主人公主观的具身体验,噪音形成一个可怖的世界,后者宿命地生成叙事,Helen必须出现,然后用死亡形成创伤。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影片大量使用的浅焦镜头中,却显现出了对于混乱外部的无兴趣,或者被完全归结于个体主观。时常出现的慢镜头以及风格化的视觉效果如烟花,海浪,DV则如同一部直男版本的多兰,且均存在潜在的恋母情结,但托名为Nitram的Martin毫无疑问是发育滞缓的。
7.5/10。《小丑》1.50版。随着房子、爱人、父亲的一一消失,观众可以脉络清晰得看到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被逼疯的全过程,仿佛在观赏凌迟之刑。最无力之处是你找不到能变好的方法和该指责的对象,重点根本不是武器杀人,满洲里的大象、电视中的出国。爱情救赎的粉色泡沫被亲手捏破,最后车上的鲜花分外艳丽。
眷恋有关塔斯马尼亚的一段记忆,但这部电影太窒息… 演员太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世界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异类”呢,我不知道。Nitram在大海中的镜头,蓝天碧海之下N苍白的皮肤和凌乱的金发让人绝望,谁有能力对他说Its going to be fine呢?没有。这种事情早晚必然会发生,但是发生之后,世界还是一样没有任何改变。上帝没办法拯救那么多破碎的灵魂,一部电影也是一样。
开头烟花那个镜头太漂亮,结尾字幕把整部电影落得太实反而白瞎了结尾的克制 3.5
只有我爱慕Essie Davis备受摧残的容颜。对于剧场化风格化的影像期待太大了,心理落差一下子有点大……但是结尾是节制优秀的,没有exploit任何。
2021戛纳影帝。摄影非常好。导演似乎是要尽力不去剥削(比如就把杀人和大屠杀场景略过去了),但是剧作又束手束脚,忍不住去搞精神分析,建立的逻辑链最后推到禁枪宣传上了(???)。其实写这类人物,剧作就不用去试图让观众去理解或者共情啊……
一票好演员,令人信服的演绎。王译片名《养疯人家》。对这个真实事件背后的成因还有可挖掘空间。居然是《刺客信条》的导演,功力确实见长。
一部纯粹的关于恶的电影。男主从小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他对痛觉、对烧伤这样强劲的惩罚结果也好不敏感,甚至只记得这个事件让他上电视(被关注)了。他没有任何的善,对于helen也不过出于对家庭的逃离,在直接导致了helen的死后,连承认自己是罪魁祸首的勇气都没有。同样,他也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眼泪都不曾流。他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父母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去理解他了,然而连他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更何况父母。影片结尾,他在枪杀当天早上亲吻自己在镜子中的脸,我想镜子中的自己也是恶魔的形象。整部影片看着太过压抑了,在事先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屠杀的电影后,从电影开始便在等个这个注定的结果,仿佛等一场即将到来的死刑。反高潮的处理虽然加深了影片的余味,但却无助于观众发泄压抑,一切都闷着,让人不敢再看第二次。
Caleb Jones的演技多次让我把公屏打在了害怕上 色调静物精致
他在无性别猎杀前,亲吻了镜子里的自己。 他从来不是懦弱的。 小时候,被火花烫伤,问他还会不会玩。毫无畏惧。 发育迟缓,被当白痴,他试图合群,一次次被阻止、拒绝。 父亲得不到的房子,他怒其不争把他暴揍一顿,拿着一袋钱简单粗暴上门交易被拒,这是他不理解的社会。 父亲自杀,他穿上了自觉最得体的衣裳,扎起凌乱的头发,一坛子鲜花,却被母亲当做小丑,葬礼都不让出面。 有了钱,他能做自己,能冲浪,能去好莱坞,能买枪支。 那颗种子早已埋下,与小朋友们玩烟火,被火花包围的时候,他渴望被瞩目。 他平静地看着窗外欢愉的人们,吃完了水果杯,打开了录像机,无性别猎杀。
I don't cry doesn't mean I'm not hurting, filmed in the City of Greater Geelong,
55/100,倒也别再说《大象》了,不过是延循终点做着反推运动,哪有那么多美学探索,手法及逻辑上的浅焦隔绝掉生态,令人物显得平面。这种电影能进主竞赛是为了平衡地区吧,要是个法国、美国片最多导演双周,甚至于去威尼斯主竞赛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