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邪
-
导演: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无邪
编剧: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主演: Mahtab Servati / Kaveh Ahangar / Alireza Zareparast / Shahi Jila / Shaghayegh Shoorian / Salar Khamseh / Ehsan Mirhosseini / Darya Moghbeli / Baran Rasoulof / Mohammad Seddighimehr / Mohammad Valizadegan / Jila Shah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捷克 / 德国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20-02-28(柏林电影节)
片长: 150分钟
又名: شیطان وجود ندارد / 恶与他们的距离(港) / 没有邪恶 / Sheytan vojud nadarad / Es gibt kein Böses / There Is No Evil
IMDb: tt11697844
本片包含的四个故事是道德力量与死刑这两个关键主题的变奏曲。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专制政权及其看似不可避免的威胁下,个人自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表达?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伊朗洗白片,挺套路和平庸的,为什么能入选,因为它需要被看见。这也是电影和艺术的立场,一些电影的存在和它承载的意义要超越技术和艺术高度的考虑。首映结束后,因为导演在监狱不被允许到场,全场站立对着一个空座位鼓掌,演员落泪,也挺震撼的。
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
#70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奖。还好有萨莉·波特垫底,不然这部片子就是今年最差了,基本是个伊朗反死刑反兵役的宣传片。影片的第一段还不错,半个多小时的日常鸡零狗碎之后,发现男主角的夜班工作是在监狱,并以一个十分有视觉冲击力的行刑镜头把观众的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了;从第二段颇为精彩的6名室友之间关于宗教、信仰、责任、个人良心等等方面的辩论开始影片水准急转直下,第四段更是惨不忍睹,胡编、道德说教和自我感动加在一起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虽说拉索罗夫也因为被伊朗政府禁拍而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声援对象,但,片子拍成这样……
第二个故事请直接拿去柏林短片竞赛,《朋友再见》的效果很好。第三和第四个故事居然以那样幼稚的核心情节来构建甚至以此设置悬念真的不尴尬吗?最后的镜头好歹拉回一点点印象。
7/10 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 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过山车式的观感 神转折 然后从Bella Ciao这歌出现开始水平极速下降 导演是沉浸在这歌里导致后面都没没好好剪??? 三星给前两个故事吧
There is no evil. There is only the banality of evil.
本屆柏林影展最適合金熊獎的電影
只是份工作而已, 我也是个打工的。 共青团小编扬起无邪的小脸, 不管是晚上加班删帖子, 还是地安门清场后去洗地。 只是份工作而已, 我也是个打工的。 况且单位还发了一包米呢。 大家都在考公务员, 听说监狱是好单位, 如果能搞到编制, 不要说按下按钮, 自愿加班踢凳子, 就怕工作出点错, 最后变成临时工
“在这个国家 只有金钱和裙带关系才有效”//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揭露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但不应该是种说教的状态 剧本部分希望要点到的内容太多了//第二段几乎是一场舞台剧 可能是因为相对好控制 观感也相对好一些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感觉最近几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奖影片的影响力越来越比不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了。—— 2021年《倒霉性爱,发狂黄片》、2020年《无邪》、2019年《同义词》、2018年《不要碰我》、2017年《肉与灵》、2016年《海上火焰》、2015年《出租车》、2014年《白日焰火》,只有《无邪》未曾观影,于是就找来看下。
berlinale 70 13 首映前后无法结束的掌声,四星送给前两个故事和现场氛围,我就吃这套没办法……后面两个没法打动我了
我还没有看完,但还没有心思继续看完。我只是在思考阿巴斯的遗产,被这些导演们还能啃多久,单从剧本层面上看,即使是车中的交谈,也已经拉垮得不行了。它彻底构建了一种能满足外人想象的独裁社会景观,实在冷酷得很。
比预想的要好多了,算是导演的正常水准。可视作对一个单选题四个选项的逐个演绎,然后发现全非正确答案,又不得不从中做出一个决定。然而选项之间重叠部分太多,又未做合适增减,致使同一个简单陈述在反复直白叙述下滑向一种口号。
对这样一种意识形态选题牵引下,毫无美学,人物假,情感假,细节假的电影,非常厌恶和厌倦。恕我无法看完。而这种在西方社会获得普遍怜悯的电影,事实上已经和它的对立面——那种粗制滥造本国主旋律电影,并无任何区别。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看前很期待,看时很无奈,看完很后悔。沉闷,无趣。完全看不进去。
虽有缺陷,仍配得上柏林金熊奖。聚焦伊朗的强制兵役、司法体系与死刑执行问题,四个故事都关注处决者的内心纠葛与道德抉择,有麻木顺从的,有坚决拒绝的,还有在接受后又恍然大悟后悔不迭的,也有为自己的抉择隐忍憋屈一生的。第一个故事最有嚼头,沉静克制,看似琐碎日常的生活段落,最后才在刹那间揭示真相,而结尾恰与片头相衔接,构成了“平庸恶者”的一天。第二个故事从争论辩白突转为犯罪逃亡类型片,夜幕下暂时的团圆结局太带感。第三个故事深度不足,不过在树林里的调度与构图可圈可点。第四个故事比较生硬狗血,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德国学医的女儿,与父亲间的对话常混杂德语,有些是下意识反应,还有些是故意以德语发出本来说不出口的想法。拉索罗夫的导演功力并不可小觑,影片的用色也颇为美妙。(8.0/10)
洗白?不,是意识输出
逃跑能有什么坏心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