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第十一部#蛮好的片子,虽然有一百分钟,但从体量到观感上都像一个短片。沉重的主题,俏皮的表达。男人女人身上融合了男女两性最令人窒息的表现,从而让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无法解脱。系鞋带、盒子里的照片,虽然插叙倒叙在一开始有些莫名,但后期完全无碍。
如此平稳地忠实原著,连剪辑时间线都是一样的,反而让我有些失望,应该剪得更琐碎,更细微才在能显出隐匿在其中拉扯的张力。原著的优势是就是视角的转换,到了电影里(处理得不好)就成为割裂的灾难,情感不知该从哪里生发。阿尔巴在有限的空间还是神还原了钥匙的那场,把我吓得不轻。
妻子不甘的是,在背叛的感情里不是那个离开的人。丈夫委屈的是,在求全的婚姻里不是那个愤怒的人。这段感情最凶险的是,把她变成如此丑陋的样子。这段婚姻最歹毒的是,把他推入道德亏欠的深渊。她会因为狗名字的拉丁语意发狂,他连被快递女孩骗了钱都不敢愤怒,他们留给孩子的是装着爱情的潘多拉魔盒。
#4th PYIFF# 首映。2020威尼斯展映(开幕片)。三个时空,全靠神出鬼没的剪辑撑着,倒也是算开了眼界,还能这么剪,以及最后一大段戏还能这么写。“婚姻就是一对相爱的人的相互折磨”这个道理掰开揉碎了讲,也讲出不少新意,金句挺多的。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的演技真不错。
渐入佳境的三段 kids’ eventual catharsis
歇斯底里版的《婚姻故事》,把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中所有的矛盾点放大,它有趣的地方在于结局,受家庭关系影响的子女破坏了一切,因果循环。
三星半,完全没期待,观感反而还不错。
电影改编其实非常简单和温和,许多残酷的内容都被削减了。最大的意义是为这些人物和情绪赋予一张具体的面孔,带来直观的感受。
一段恋情最后都会发展到互相折磨? 平遥的冷风下,穿毛衣的我羡慕穿羽绒服的他们,幸亏影片质量过硬,让时间没浪费。 导演的这种两端推进式叙事手法很新颖,想起了心迷宫,给观众留足了悬念,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后发现真相。 这届藏龙单元的影片质量比卧虎高了不少啊,主要还是疫情的原因?
鞋带和纽带的双关语,不如几处细腻的情感刻画(夫妻争论)有趣。最后砸屋子的戏,单看能够理解,用破坏宣泄压抑,但铺垫不足,可惜了。
#PYIFF# 自私丑陋、互相伤害的婚姻黑洞,以及又见鞋带……插叙闪回的剪辑让我困惑,孩子们的打砸虽然提供了发泄渠道,但状态与前面并不是延续的,有点可惜。今日恐婚 & 平遥夜晚的露天场好冷
编剧很好 前半段都很好 声音设计 转场 表演都好 但是后半段女儿出现完全就是个无情的点题机器→_→
善良的妻子接受了出轨丈夫的回归,儿女内心却也已和母亲一样碎了一地,破镜不能重圆,已名存实亡的婚姻不过为了维护家庭的表面完整。而丈夫对妻子正在经历的伤痛感同身受的理解很动人。 老年后的丈夫忽然发现自己竟从未发过脾气,妻子开始真的神经质,中年儿女也终于当了一回熊孩子,发泄出了在心中积压多年的对父母的怨恨。 婚姻的联系纽带成了鞋带而不是夫妻间的情感,并将孩子排除在外,注定了这段婚姻的失败。 比《婚姻故事》的长篇大吵更值得品味。
陈词滥调,昏昏欲睡
没办法,先看了书难免先入为主。有些松散,预设的情感难以动容。
婚姻家庭,父母儿女,世间所有关联归入鞋带寓言,而婚姻正是其中最原初典型最道貌岸然的一种人为神话。纽带化作绞索,四人在彼此折磨互相歉疚的困境中精心维护不堪惊扰的危险平衡。核心意象的两根带子亦是叙事结构的隐喻,穿行在打碎时空和视角插叙闪回的剪辑谜题,动作设计顺滑切换错落碎片,魔盒裹藏溃烂的秘密待人开启,负罪的慢性中毒毫无解药。微尘浮动在那不勒斯的金黄日光下,受限听觉和灵动配乐以趣味技巧晕开硬化的情绪死结,鞋带系紧松开是故事悬念的设置节奏。终局爆发敲破回避与遗忘制造的piñata,炸出满屋不幸福的解答:不存在完美的解决让每个人得偿所愿,我们都为了违心借口推诿责怪。敞开的宣泄割断三十年累积烂账编织的系带,破坏行动将沉默冰点一举抹净。然而戏剧收场后,满地狼藉仍要被恢复原样,明知零落四处永无如初的可能。
更加窒息和生动的《婚姻故事》,开篇领观众直接进入“坟墓”,目睹主角们撕碎争吵苦痛并选择结束;末了将一切都抛干净,抛掉这些年所有的崩溃与积累,不带走任何负担走出影院。能在不同时间线任意跳跃,有种非常稳妥的心中有数;加上有孩子的视角,也延伸了很多其他方向的观察。当然这种崩溃是有限定性的,男主的身份让这些讨论注定只发生在戏剧里。
能把烂俗的婚姻主题再讲出新意也着实不容易 也因为导演过了这个年龄才拍得游刃有余 所以后半段步入老年的部分开始略显疲乏 尤其是利用孩子的草草收尾毁掉一大半好感甚至“鞋带”的意象 不过整部影像的质感和80年代的那不勒斯都太美了
爸妈婚姻好糟糕 孩子们好浪漫
天,……婚姻恐怖片…冒犯性10级,带着示威的淫笑恶意满满,肆意而丑陋直面观众,循序递进式地渐渐挺进从无序至疯狂……结尾的破坏性砸场,恍惚在看一部哈内克,毁灭所有的一切才是真谛。可以想像原小说的致郁程度。
分享到朋友圈
#平遥第十一部#蛮好的片子,虽然有一百分钟,但从体量到观感上都像一个短片。沉重的主题,俏皮的表达。男人女人身上融合了男女两性最令人窒息的表现,从而让子女在原生家庭中无法解脱。系鞋带、盒子里的照片,虽然插叙倒叙在一开始有些莫名,但后期完全无碍。
如此平稳地忠实原著,连剪辑时间线都是一样的,反而让我有些失望,应该剪得更琐碎,更细微才在能显出隐匿在其中拉扯的张力。原著的优势是就是视角的转换,到了电影里(处理得不好)就成为割裂的灾难,情感不知该从哪里生发。阿尔巴在有限的空间还是神还原了钥匙的那场,把我吓得不轻。
妻子不甘的是,在背叛的感情里不是那个离开的人。丈夫委屈的是,在求全的婚姻里不是那个愤怒的人。这段感情最凶险的是,把她变成如此丑陋的样子。这段婚姻最歹毒的是,把他推入道德亏欠的深渊。她会因为狗名字的拉丁语意发狂,他连被快递女孩骗了钱都不敢愤怒,他们留给孩子的是装着爱情的潘多拉魔盒。
#4th PYIFF# 首映。2020威尼斯展映(开幕片)。三个时空,全靠神出鬼没的剪辑撑着,倒也是算开了眼界,还能这么剪,以及最后一大段戏还能这么写。“婚姻就是一对相爱的人的相互折磨”这个道理掰开揉碎了讲,也讲出不少新意,金句挺多的。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的演技真不错。
渐入佳境的三段 kids’ eventual catharsis
歇斯底里版的《婚姻故事》,把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中所有的矛盾点放大,它有趣的地方在于结局,受家庭关系影响的子女破坏了一切,因果循环。
三星半,完全没期待,观感反而还不错。
电影改编其实非常简单和温和,许多残酷的内容都被削减了。最大的意义是为这些人物和情绪赋予一张具体的面孔,带来直观的感受。
一段恋情最后都会发展到互相折磨? 平遥的冷风下,穿毛衣的我羡慕穿羽绒服的他们,幸亏影片质量过硬,让时间没浪费。 导演的这种两端推进式叙事手法很新颖,想起了心迷宫,给观众留足了悬念,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最后发现真相。 这届藏龙单元的影片质量比卧虎高了不少啊,主要还是疫情的原因?
鞋带和纽带的双关语,不如几处细腻的情感刻画(夫妻争论)有趣。最后砸屋子的戏,单看能够理解,用破坏宣泄压抑,但铺垫不足,可惜了。
#PYIFF# 自私丑陋、互相伤害的婚姻黑洞,以及又见鞋带……插叙闪回的剪辑让我困惑,孩子们的打砸虽然提供了发泄渠道,但状态与前面并不是延续的,有点可惜。今日恐婚 & 平遥夜晚的露天场好冷
编剧很好 前半段都很好 声音设计 转场 表演都好 但是后半段女儿出现完全就是个无情的点题机器→_→
善良的妻子接受了出轨丈夫的回归,儿女内心却也已和母亲一样碎了一地,破镜不能重圆,已名存实亡的婚姻不过为了维护家庭的表面完整。而丈夫对妻子正在经历的伤痛感同身受的理解很动人。 老年后的丈夫忽然发现自己竟从未发过脾气,妻子开始真的神经质,中年儿女也终于当了一回熊孩子,发泄出了在心中积压多年的对父母的怨恨。 婚姻的联系纽带成了鞋带而不是夫妻间的情感,并将孩子排除在外,注定了这段婚姻的失败。 比《婚姻故事》的长篇大吵更值得品味。
陈词滥调,昏昏欲睡
没办法,先看了书难免先入为主。有些松散,预设的情感难以动容。
婚姻家庭,父母儿女,世间所有关联归入鞋带寓言,而婚姻正是其中最原初典型最道貌岸然的一种人为神话。纽带化作绞索,四人在彼此折磨互相歉疚的困境中精心维护不堪惊扰的危险平衡。核心意象的两根带子亦是叙事结构的隐喻,穿行在打碎时空和视角插叙闪回的剪辑谜题,动作设计顺滑切换错落碎片,魔盒裹藏溃烂的秘密待人开启,负罪的慢性中毒毫无解药。微尘浮动在那不勒斯的金黄日光下,受限听觉和灵动配乐以趣味技巧晕开硬化的情绪死结,鞋带系紧松开是故事悬念的设置节奏。终局爆发敲破回避与遗忘制造的piñata,炸出满屋不幸福的解答:不存在完美的解决让每个人得偿所愿,我们都为了违心借口推诿责怪。敞开的宣泄割断三十年累积烂账编织的系带,破坏行动将沉默冰点一举抹净。然而戏剧收场后,满地狼藉仍要被恢复原样,明知零落四处永无如初的可能。
更加窒息和生动的《婚姻故事》,开篇领观众直接进入“坟墓”,目睹主角们撕碎争吵苦痛并选择结束;末了将一切都抛干净,抛掉这些年所有的崩溃与积累,不带走任何负担走出影院。能在不同时间线任意跳跃,有种非常稳妥的心中有数;加上有孩子的视角,也延伸了很多其他方向的观察。当然这种崩溃是有限定性的,男主的身份让这些讨论注定只发生在戏剧里。
能把烂俗的婚姻主题再讲出新意也着实不容易 也因为导演过了这个年龄才拍得游刃有余 所以后半段步入老年的部分开始略显疲乏 尤其是利用孩子的草草收尾毁掉一大半好感甚至“鞋带”的意象 不过整部影像的质感和80年代的那不勒斯都太美了
爸妈婚姻好糟糕 孩子们好浪漫
天,……婚姻恐怖片…冒犯性10级,带着示威的淫笑恶意满满,肆意而丑陋直面观众,循序递进式地渐渐挺进从无序至疯狂……结尾的破坏性砸场,恍惚在看一部哈内克,毁灭所有的一切才是真谛。可以想像原小说的致郁程度。